文丨誉安 Day177@365日更营
昨天顶着中午的大太阳,冒着高温,带着孩子妈一块去逛了广富林遗址公园。反正趁着两个娃不在身边,周末一定要出去溜达。
广富林公园的地理位置规划得真不错,对面就是连成片的松江大学城,华东政法、工技大、东华大学一字排开。侧面伴着郊野公园,斜后方依着辰山植物园。说是不虚此行有点发虚,原因么后面再说。先用几个片段串联下昨天的记忆吧。
片段一
这段时间的日更有个词反复在脑中出现也写在了文章中,就是“速食主义”。其实我自己就是深度重症者,无意识的拿起手机,是不是就要点开屏幕。所以时间基本上都被手机切割得稀碎。比如听歌,很长时间没有完整的听完一整首了。好像总是在期待也许下一首就能够碰到一下子击中心灵的。
上个周末稍长和近途的旅行,正好提供了一个机会,能够完整地欣赏每一首乐曲或者歌曲。原因很简单而直接,音响通过蓝牙连着手机,软件里按照收藏的歌单按照顺序播放,我作为司机在高速或者公路上自然不能随便点手机屏幕。
尤其是在开往一百五十多公里外的无锡时,BGM音乐歌单中的歌曲居然都没有循环完。
于是,听完一首歌、看完一本书、听小妮子说完一段话,诸如此类的事情居然成为了需要达成的目标。值得反思。我有多久没有完整地完成一件事情了?每天看似忙忙碌碌,可是内心中的空洞却越来越大是怎么回事?
片段二
广富林遗址展示馆。这里的建筑是网红级的,久负盛名。从地下停车库的入口沿着台阶走出去,正对面的就是一面犹如影壁一样的石墙,上面是对这里的综述。左手边就是通往展示馆的道路。展示馆的建筑群,就像被湖水淹没的房屋,只剩下了斜坡屋顶裸露在水面之上。这种给人留下无限联想空间的设计,不得不说确实有新意。
展示馆挖掘于地下,下到了负一层,尚有从屋顶玻璃进入的阳光。站在缓步台上向开放的负二层望去,复制的是当年发掘的现场。有些令我感到“神奇”的是,里面一个个发掘坑中放了真人大小的塑像,加上游客,有种说不出来的亦真亦幻的感觉。唯一能够让我觉得真实的,就是洒进来的光线。
从现场中间的入口再往下走进去,才算是真正进入到了展示的虚拟世界。
里面花了很大的功夫,用水泥和其他建筑材料,仿制出了从四千多年前开始的良渚古文化开始,一直到近现代上海的演化史。
头顶上隔着土层就是湖水,而我置身在的空间中,逐渐开始出现了原始人和大树模型。这时想起来河森堡曾经在一席论坛上分享的关于“人类”能够从智人发展而来的演讲。跟其他动物还有属和类的区别不同,人类没有生殖隔离。究其原因是因为智人与其他“类人”的竞争过程中,将其他“属”和“类”都竞争到了肚子里。
后面还有小村落、江南水乡、城市街道、电车弄堂,其中也有真人大小,表情逼真的模型置于其中。玄幻的感觉,在这个满是人造光源的地下实景当中,有点恍惚的感觉。
片段三
走了一大圈,因为很多地方还在开发当中。一期算下来开放的还是比较有限。路过了一大片田地,通过路旁的石碑提醒,是遗址核心区。往里走的时候,还想当然的以为是有些残垣断壁需要保护吧。走到了田埂边上,伫立在边上的提示牌piapia地打了脸。
因为考虑到文物的价值和考古意义,所以经过多方论证和考量,决定“暂不发掘”。所以把这约十万平方大小的地方保留了下来,上面种满了水稻。一样望去就是一大片稻田。令人欣慰的是蜻蜓真多啊。不过最多的是一种黑白相间的,这个配色在我的东北童年记忆中从未见过,很新奇。印象中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蜻蜓在我们那里已经很少见了。现在能在魔都看到它们又成群结队的出现,让我心安了不少。毕竟跟我同龄的“老伙伴”们,当年谁手底下没有“几兜子”蜻蜓的冤魂,毕竟那是我们那个课余活动基本只有户外活动的年代,屈指可数的若干游戏之一。
那个时候,夏天的天气虽然炎热,可是远达不到如今动不动就将近四十度的酷热。这种感觉就好像把你放到空调室外机的前面,那也不许走的“惩罚”。跟很多能在田野中玩耍的同龄人不同,八九十时代的辽宁,很多地方的城市化率已经非常高了。楼虽不高,但是留给小朋友能够玩耍的土地也确实不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当下了稍微大一点的雨,楼下水泥路面靠着马路牙子之间塌陷的一处,形成的小水沟就是我最好的游戏场地。
还有楼下一路之隔的小学,只要翻过低矮的校墙就能够进到操场当中。自从我记事起,就没怎么看到里面有学生和老师。里面的花坛,年久失修杂草野花丛生,每年的夏天却总是有蚂蚱螳螂扁带钩这些生物。有时候等不及蚂蚱长大,小了吧唧豆丁大的小蚂蚱也能成为抓捕对象,不过一般也会放掉。因为没有成就感,后来看到长江和近海开始设定休渔期,自己也厚着脸皮自诩了一下:当年咱也算是有着朴素生态观的银。
有点刹不住记忆的闸门了。这一算,也有好几年没回过家乡了。
晚安,昨天的我。
你好,明天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