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一本以“共情”概念贯穿全书,含多幅“共情写作”表格及成功案例。让你学会如何整理想法,并将其更好的传达给别人。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分享“共情写作法”,教大家写出能引发共鸣、起到实效的文章。
“共情写作法”是作者中野巧总结自己十余年写作经验创造出的写作方法,后来发展成热门写作课,因其高效性和简明易懂的特点深获好评,得到畅销书《获利世代》作者亚历山大·奥斯瓦尔德和“日本第一行销大师”神田昌典的力荐,还曾被丰田、索尼、东芝等大企业采用。作者希望这个方法可以飘洋过海,影响全世界的写作模式,让更多的人通过共情能力密切连结,成就和善的世界。
作者简介
中野巧,1976年生于日本。大学读的是建筑专业,后从事建筑设计、销售等工作。30岁开始创业,做网络营销。
他认为,在任何一个领域,提高“共情能力”都是必要的,这种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专业实力。于是,中野巧开始致力于“共情写作法”的研究,并以此为主题提供商业文书写作咨询等服务,协助了丰田、索尼、三菱、东芝、富士通等日本代表性企业,引导员工们在工作或私人领域中活用“共情写作法”。
此外,他更是超越商业门槛,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各行各业,使商业领域以外的人也从中受益。他的另外一本畅销书《六分钟写作方式》在一个月就售出3万册,在亚马孙综合部门排行第一!
原文导读
第六个陷阱 没法写出自己想说的,或自己的心情
Q:感觉有没有传达到位呢?好担心。
A:重要的是“不写什么”。
1.荞麦面店的咖啡
2.星巴克的咖啡
想喝咖啡时,你会选择哪一家?
如果可以选,几乎所有人都会选第二个吧。为什么呢?
因为荞麦面店什么都做,反而什么都做不到位。而星巴克则是专门做咖啡的,人们选的是它的专业性。这或许是因为人们本能地知晓“什么都能做≈什么都不会做”这个道理。
“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这与专业性紧密相关。我尊敬的史蒂夫.乔布斯也曾说过:“最重要的不是决定做什么,而是决定不做什么。”
写文章也一样, 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不写什么”。
我过去也经常犯这种错误,把想写的这个、那个一股脑儿全放进去,就像拥有141个功能的多功能刀一样。看上去厉害,但却因为太贪心,反而让人搞不懂这个工具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文章也是如此。改掉提及全部的毛病后,你就会发现文章变得精练了,更容易懂了,也更好记了。
换作博客,便是“一篇文章=一个信息”。那么,“一篇文章=两个信息”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呢?你可以采用下面这种方式:
两篇文章=两个信息(“一篇文章=一个信息”X2)
这个方式更利于阅读者和写作者:
阅读者→易阅读、易理解、易记住
写作者→易总结、易写、可增加文章数量,从而增加读者访问数
简单来讲,就是一文=一信息(一文一意)。举个例子,假设有这样一篇文章:
我写博客时,始终关注一点,即博客是一种可传达自己想法的好工具,有助于自我成长。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对阅读者有帮助,后者和前者同样重要。
哦...似懂非懂。你是不是也这样觉得呢?
我们套用一文=一信息(一文一意)的原则看看这个例子,就当作猜谜语,一起来动动脑子。谈不上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换成我,我会这样写:
博客是一种可传达自 已想法的好工具。同时,也是有助于自我成长的工具。我写博客时,始终都会关注一点。即做到让它有助于阅读者。
很简单的例子,但是阅读后的感觉不同吧?
在这个文字泛滥的时代,又有多少文案或者文章能真的能走进心坎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呢?
自己提笔写作的时候发现,总是出现想写的太多,想说的太多,反而不知从何写起;“我要写什么?怎么写?” 是自己遇到最头疼的事,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知道怎么在把自己真正想传达的东西挖掘出来的同时,又有个好的文章结构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从而避免自己表达的想法却不能被读者理解!这也正是本书对给我们所传达的观点“共情”。
以上就是对大家关于这本书与个人观感的简单分享。
你读过那本书让你记忆深刻呢?
后台私信与Simon交流吧
图文:夜雨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