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有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讲的是在获取阅历,开拓视野方面,读书不如行路,行路又不如阅人,这些方式说得比较形象,<strong>在知识获取层来讲,读书实则借鉴经验,行路实则实地调研,阅人实则拜师学艺。</strong></p><p class="image-package"><img class="uploaded-img" src="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8063884-54a5452cc27e380f.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width="auto" height="auto"/></p><p><strong>读书实则借鉴经验。</strong>书是人类伟大智慧的结晶,人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知以不同的载体记录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时光的洗涤,留下无数经典流传后世。读书是和作者谈话的一个过程,作者在书中吐露的消息也只是作者本身的感知,作者也会有错的时候,所以才会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说法,作者在书中的观点,也只是取借鉴之用。同时,和作者谈话要注意场合,如果你把自己置身于现代,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去和古代帝王谈话,我相信你随意说一点“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君主立宪”都足以让他们瞠目结舌,拜你为相,这样读书就没效果了,你要把自己回逆到几千年前,听一听秦如皇的“统一度量衡”,你就会发现,在那样的年代,秦始皇的思想还是很先进与前卫的。读书虽然是和作者谈话,但大多数都只是听众,不太需要你发言。</p><p><strong>行路实则实地调研。</strong>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调研就是知识的活源头,因为它会产生新的认知,文章一旦东拼西凑,就始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打转,踩在过去的脚印上,永远不会有新的脚印。最主要的是,调研是实事求实的象征,得到的都是一手的资料,而不是别人加工的产品。比如《寻乌调查》,这无疑是实地调研的代表,对了解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判断与决策有重要的意义。</p><p><strong>阅人实则拜师学艺。</strong>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可能某个的的优点包含了另一个人的所有优点,也不可能某个人的缺点就只此这人绝无仅有,任何一个人都能充当自己的老师,阅人的实质识人,就是去了解这个人的优缺点乃至这个人性情甚至人情世故,一定要了解到这个实质,要不然你在大街上一站,随随便便就阅人(看人)千万。在古代,拜师是比较严肃的,你想去学人家的看家本领,就确实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份量,学到一门技术,是一辈子谋生的手段,尤其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因为技术得来不易,所以师父都会留下一手绝话,还要考验徒弟的品德。在现代,都在教室里上课,知识的获取简便,不在少知识而是少记性,知识学一辈子都学不完,所以呢,大家都图轻松,想学管理,但是回过头来想,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管理者吗?一方面,大家都想做管理,谁来做工匠;另一方面,有人穷其一辈子都没进管理层,还不如学点技术实在。</p>
<p><strong>总结:</strong>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句话,得到了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三种方式:读书、行路与阅人。<strong>读书在于借鉴先哲的宝贵经验,行路在于实地调研,广泛一点讲是见世面,阅人在知识获取层面是拜师学艺,其实质是认识人,知人情世故。</stro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