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个院的,有两个长辈,他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砖”字,一个是我大爷——“砖头”,另一个是我叔——“砖民”。

70年代的父母普遍是文盲,一辈子没什么文化。再者,那时候出生的小孩也非常多,一家都有好几个。所以,父母也顾不过来精心照顾,起名字也就更加随意,大名就按照辈分往下套,小名就更加随意了,常见的有“狗剩”、“猪尾(yi)巴”等等,我大爷和我叔也是那个时代的人,所以,名字里有个“砖”字也是“合情合理”。

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砖在农村生活中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母亲小时候,家里有兄弟姐妹6人,人多地少,生活困难。这也是那时候农村的普遍现象,小孩子们普遍辍学较早,二年级或者三年级没上完就要回家务农,以缓解家里的经济状况。

缓解经济状况有两种方法,一是少买东西,家里所需都是由自己提供;二是自家产一些物品,拿出去售卖。

纸就是很容易造成商品出售的,那个时候家里会造纸,然后到村周围不远的地方叫卖。或者距离城市比较近的,自家种菜,推着小车去卖,也能够赚个几毛几块的。

但那时候,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能拿出去卖的东西也是有限的,大部分还是靠自给自足,比如盖房子烧砖。

而这些就需要模具和黏土,然后放进窑里面去烧。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就会完成部分工作,但是这种劳力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往往就需要呼朋唤友,大家一起来提高工作效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们村有一位小名叫砖头的叔叔,我们都叫他砖叔,我想说一下砖叔栽桃树的故事。在讲砖叔的故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村...
    涧竹听雨阅读 570评论 1 2
  • 豆架舍旁斜, 紫黄秋放花。 喧喧忙涧水, 农户了桑麻。
    徐不二阅读 524评论 1 2
  • 晚上给女儿洗澡的时候,她不像以往叽叽喳喳,我给她身上打了很多沐浴露,她被泡泡包裹着也是闷闷的,没有像以往笑着叫着抗...
    如水年华阅读 699评论 4 50
  • 今天听了一堂课生命的重塑。 现在这个社会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是生活在无明迷茫的状态中,莫名的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又莫名...
    别来无恙朱梅阅读 265评论 7 1
  • 本文摘要:没有一个家长会说,我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一切从行动审视时,父母嘴里所谓的爱就一定是真爱吗。如果爱这么简单,...
    石头聊家庭教育阅读 850评论 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