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得每一个生意,都要考虑供需关系,如果市场上供大于求,那生意很难维持下去,只有当供小于求时,生意才可能大有可为。
2014年开始,“O2O”大战全面爆发,其中到目前为止还存活且已经成长出“独角兽”企业的焦点领域当属出行领域。以滴滴出行,神州专车等为代表的出行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大获成功。
他们成功的原因就是源于打车难的问题,打车难归根结底是供需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出租车市场的供给远远小于人们打车的需求。所以他们在传统出租车的基础上,调动进来无数的社会车辆,来满足人们的打车需求,把出行领域的整体市场做大,自然就慢慢站立住脚跟。
一个“人车匹配”看似很简单的逻辑,被无数人纷纷效仿,生硬的搬到各行各业,随之诞生了很多“伪需求,”其中一个就是物流行业。刚开始时,很多互联网人了解到物流行业的司机们经常拉货却找不到货源,而需要车的机构却找不到车,于是他们开始做物流界的“滴滴出行”,做“车货匹配”,做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很多都做不下去了,要不转型,要不就直接死掉了。
“车货匹配”的初心,是觉得车少货多,整合增加运力去拉货。但实际上是,货少车多,供远远大于求,司机间的激烈竞争导致运费普遍较低,很多已经低至刚好覆盖成本甚至低于成本,很多司机都不想拉低运费的货源,而一些高运费的特殊货源很少。
所以,“车货匹配”实际上是一个伪需求,不能改变物流行业的这些问题。
很多生意在做的过程中,供需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刚开始时,供远远小于求,后来供给越来越大,到最后,供给超过需求,像淘宝,微商等等。
这就提示我们,做生意要准确把握新的方向,同时又要尽早进入,抓住红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