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王阳明《传习录》,惊叹上千年前的思想,到了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穿透力,以至于可以穿透迷茫,找到人生的方向。下面是一些对我而言具有醍醐灌顶影响的内容。
【一六】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翻译:有人问如何立志。
先生说:“只要心心念念存养天理,就是立志。能够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天理自然会在心中凝聚。就像是道家据说的修炼内丹一样。而心中时刻不忘存养天理,逐渐达到孟子所说的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不过是从起初的念头不断存养,扩充出去的罢了。
我的感想:我们常常在新年立下flag,信誓旦旦地立下目标。可是到了年终看,这些所谓的目标基本没有完成,其实没完成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很多志向甚至没有去践行过。有的人把它归咎于计划赶不上变化,有的抱怨工作太忙,有的说自制力不差……
我想这不是根本的原因。首先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所立下的志向有多少是基于私欲的?比如完成工作上的业绩,恐怕目标不外乎赚更多的钱、赢得职场的竞争、改善生活等。这些目标真的是发自内心想去完成的吗?王阳明所说的立志跟这个差别很大。真正的立志是找到自己终身值得去践行的人生使命,而不是自小到大父母老师跟你说的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找好老婆/好老公、买大房子、赚很多钱……
而王阳明在12岁时就说“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正所谓“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有了立志之后,我们还需要给立志一个更加可触可感的抓手,一个充分呈现、展现我们心灵品质力量的舞台,那就需要将立志和工作、和岗位结合起来,这就是“敢愿”。
比如一位作家,他的立志可以是“朝向圣贤”,他的敢愿可以是“在十年内写出一部利益人心的伟大作品”;一位厨师,他的立志可以是“成为值得托付之人”,他的敢愿可以是“做出能带给人幸福的美味佳肴”。不论从事什么工作,身处什么岗位,都可以让这份工作成为“成就自己、成就他人”的舞台。
假设在这里有一位车工,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一名伟大的车工”,这里面既有立志,也有敢愿。随着环境变化,敢愿可以改变,但志向不能变。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立志要成为一名大国工匠,你可能就会放弃当科长、做厂长的机会,坚守在一线,享受和零部件、车床合而为一的体验。慢慢地,你的生命就会开始舒展,生命充分舒展的时候,创造力就会涌现,那么自然而然你就会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比如你会成为加工火箭发动机某个关键零部件的“大国工匠”。
比如我目前在证券公司工作,我的人生使命可以是——成为价值投资的终生实践者,使引导其他人树立正确的财富管理观念,用智慧品性获得资本市场的财富,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树立这样的人生使命,我在与客户的介绍过程中,会更加的自信、理直气壮,并且按照这样的理念去服务他们。而自己在学习投资的过程中,也会去获取价值投资的知识,摒弃短线、一夜暴富的幻想。
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志向。这样就会沦为阳明先生所说的“茫茫荡荡”,没有志向的牵引,生命就会随波逐流,这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因此,阳明先生才说“后世大患,尤在无志” 。“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不以立志为事” 。
总而言之,立志去思考“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敢愿是思考“我要成就一件怎样的事”,敢愿可以随着环境改变而变化,但立志应当志存高远,在任何起心动念中一以贯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