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喝穿睡,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见不完的人,开不完的车,学不完的习。庸庸碌碌之中,仿佛始终有一根线细如发丝,却又能将所有生活和工作的碎片串联起来。
是不是有些时候,感觉生活不易?
还是有时为了不得不的生活,感到好无奈?
又或者,在一杯咖啡,一次锻炼,一场旅行过后,触碰到了诗和远方。
人生百味,你每天都在品尝。
但是,就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有一个传统而响亮的名字——读书人。
读书的人有很多,真正的读书人却非常少。就像是满天的星,能靠自身发光的并不多。
什么样的人才叫读书人呢?
我不清楚。
但肯定不会是少年。他们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三观,也没有完整的认知体系,迈步求学之路,少年们还需要被引导。
也不是老人。读书,需要具备强大的目力和记忆力,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随着大脑跟眼睛的生理退化,书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他们早已力不从心。
当然,不否认有鹤发老者,可以一目十行,过眼不忘。这部分人可以超越了读书的范畴,叫“最强大脑”。
那会是年轻人吗?不全是。如今随着段子和短视频的普及,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进化成“低头族”,满满的碎片时间,慢慢的手机共同体。他们大概天生就跟书这种东西三十观都不合吧。
还有一种人,他们手不释卷,最喜欢冒充读书人。但是,如果近前翻一翻他们的册子,不难发现,多半是侦探、武侠还有测试题答案。
如此一来,读书人的圈子好像并不大,但是想要找到他们却难了。
这些人,或许睡在车库,或许坐在咖啡屋,可能在面朝大海,也可能在俯视山涧。
读书人若隐若现,仿佛不存在,又好像无处不在。
更神奇的是,读书人要是找我们,易如反掌。为啥?
因为读书人会“看相”。
读书是一门手艺,有时候只要略览目录,就可以了解书中八九;有时候也要字句斟酌,才会弄清楚文章大意。
每进行一本书,都相当于完成了一次穿越,跟那时那刻的作者一起,面对面、背靠背地沟通。
所以啊,读书就是读人,书读的多了,自然阅人无数。读书人看我们,不必仔细分辨出眉毛、眼睛、鼻子、嘴的几何图形,便可直达内心,简单粗暴。
有人会说,这种看相对我没什么用,读书的手艺,普通人不学也罢。一生一世,我及时行乐还来不及呢,哪还有时间去读书?
哎,不见得。
你的父母会第一个站出来让你读书。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同时也始终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夫妻作伴,你总要生儿育女吧?等到孩子上了学,你会发现,读书越来越像是一条捷径,一条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捷径。
再来说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身边总有几个知心好友。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书中提供的准则。
朋友是生命共同体。吃饭,在一起;逛街,在一起;旅游,在一起。如果有一天,朋友去读书了,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跟TA们在一起。
来,现在你还敢说,读书真的跟你我没关系?
古往今来,人们光是说读书,起码也说了有上亿次了吧?书中的黄金屋、颜如玉,都可以刻进人的基因里了。
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语言思想行为的载体;
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只要是你,就该有一本书,活在你心里,什么书?去书店选。
但是别忘了:禁止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