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怎么过,作为一个已婚已育妇女,差不多每两年回来一次,也没有约定俗成,总是有些理由比如大雪,比如怀孕,比如娃娃还小,比如搬家等就回不了老家。如果过年回家,一般除夕都是在婆家过的,有时年前,有时年后会回娘家。还好没有嫁的太远,在一个省内,否则要为过年去谁家打架了。
这些年过的越来越没劲了。前年抗议威胁如果还是吃饭搓麻将看电视就不跟老公回婆家了~所以这两年增加了些新活动了,比如,去唱卡拉OK,比如,去逛逛本地景点,比如,去蒸房葛优躺~
但还是,没劲。电视节目很少看了,无聊时就用手机看电影。怀恋儿时的春节,不知现在的宝贝长大后会怀恋现在的春节吗?大概不会。
儿时在农村的春节,回忆里有一种魔力:那种粉泡泡的期待的心情,在除夕那天吹到最大,然后绽放。之前所有的活动都是在为此准备。比如说,鱼塘起鱼,鲜活的上千条鱼在水逐渐抽去后蹦跳着被抓起来;比如说门前杀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片刻功夫,肉是肉,骨是骨,各种下水一溜儿摆的琳琅满目;比如说各家翻炒炸麻花,平底锅烙饼干,推磨做豆腐,蒸糯米做糍粑,熬麦芽扯糖花,卤肉卤藕卤海带,还有妈妈们衲鞋底做新衣……最后在除夕那天,熬面糊写春联,除尘大扫除,下午三四点时候红烛高挂,家家户户红红火火,食物香气四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起,爸爸敬拜祖先后就可以开动了,八仙桌上还会特意留两幅空碗筷和空位,那是为不在世的先人准备的,邀请他们共享团圆和盛宴。那时柴火灶烧的饭菜特别香,大概是烟火气息浓,那时生活也是鲜活明亮的。吃完晚饭收拾后,天也近黑了,心情更加期待起来,赶紧洗好换上新衣,就热热闹闹出门啦。孩子们和大人们东奔西走,大人们扎堆打牌,搓麻将,赌博,孩子们就在外面一堆堆的放烟火,到处串门。大人们守岁到凌晨,困了的孩子们熬不住就回家睡觉。半夜里听到有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就知道十二点了~
等到第二天一早,穿戴好就开始家家户户拜年啦,一路问好的过去,然后家族里的叔伯等带着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一起浩浩荡荡的去祖坟那里祭拜,如果有破损还要修整修整,拍拍土,翻翻地,最后放鞭炮,跪拜,烧纸钱,祷告,一家家男子男孙轮流祭拜。拜祖宗时是不能喧哗的,各个凝重肃穆,等都祭拜完了就可以有说有笑的回家了。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到处走亲戚和请亲戚到家团年啦。到元宵节之前还有各种过节讨彩头的来串门,耍猴的,舞龙舞狮的,划彩船的,唱曲的,一波波轮流来,想讨彩头的就可以邀请到家里,耍一番给彩钱和彩礼。
最后元宵节那天点花灯,吃”团圆“(家乡的一种大团子,有两个拳头大,外面是手指粗的米粉,里面是肉丁,豆腐干丁等)热热闹闹再过一天,这个年就算过完了~
也许是年纪大了,越来越怀恋儿时的童年。这些年,家乡的年味也淡了好多,时代变迁,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这是前年回家的感慨,以此结尾吧:
回乡偶记~小时候乡村是门前芬芳的栀子,荡漾的秋千,是屋后清澈的河水,是自由自在的鱼虾,是冬末春初田野绿色苜蓿地毯和紫色花海:是春种秋收的繁忙,是夏夜的虫鸣,星眸和萤虫的闪耀,是竹板床,大蒲扇,叔伯大婶的闲言碎语和传奇八卦,是小伙伴成群结对的偷瓜摘花过家家;是冬日的冰凌雪花,是吱吱呀呀的木屐,是节前的翻炸油炒拉麻花,是鞭炮齐鸣红烛高挂,是期待的春节和永不会老的爸妈,以为日子就这样过下去变成他们模样……哪曾想有一天故乡变他乡,没有了栀子芬芳,没有了大树秋千,屋后河水干涸青苔满床不再有鱼虾,荒芜的田野,寥寥的人烟;昔日的伙伴,也可能人隔两端,各奔天涯,父母们也已早生华发,孤坟荒冢诉说着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凄凉无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