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院子的前面,有个长圆形的水塘,是远古的祖先时代就留下的,一直被视作家园的“保护河”。那时候的水塘,未曾受到过任何污染,因而一年四季,河水总是清冽无比。
在早年还没有用上自来水的时候,家人通常都喜欢去门前的水塘里淘米,洗菜,洗衣服,完成一系列的生活琐事。
淘米时,那些从米篮中漏掉的生米,粒粒地沉在石码头两边的青水里,在层层漾起的水波里,一晃一晃的。连同岸上人的影子,也跟着一晃一晃的变了形状。
不时有些鱼儿穿梭其间,叼走些米粒,然后飞快地游走了。
纯净的河水,亦似要将世间幻相互全部吞没,而本身却依然清澈依旧。
仲夏一到,池塘里就长满了荷花。活泼泼的争着奇斗着艳。
那些淡粉,深粉,浓淡疏浅,相互簇拥的荷花,想来也是对清水出芙蓉的最好注释了。难怪荷花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菡萏,光是这两个字看上去已经是意味十足。
小时候因为好奇,跟着一个熟悉的长辈,胡乱粗糙地学过一段时间美术。在我尚有点手绘基础和兴趣的少年时代,却对荷花就已然有着莫名的喜爱。会一个人长时间呆呆地站在水塘边,看满池那些初开的,盛开的,怒放的荷,悄无声息的花瓣,内涵深刻的莲蓬,以及散在水面的枝叶,然后再兴致昂然地把它们画下来。
连同小小少年那些如莲子似的心事,一并在纸上呵印成趣。
只是,荷花那些清新高洁的美,是经过了多少痛苦的煎熬,才换来在傍晚的余晖里散发出的淡雅馨香?浅浅拙笔,又如何能把它的生命完整的显现在纸上?
最终,我无法成为苦心临荷的王勉,对着满池碧莲,也没能吟得出杨诗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文采斐然的咏荷诗句。
一直不喜欢下雨,但却对雨后荷花有种特别的偏爱。一夜微雨,初阳绽放,隐隐约约,雨过河池,几回滴圆残荷。但印象更多的却是浑圆的水滴在花瓣上流淌,在荷叶上滚动的有趣场景,宛如颗颗玉贝镶入绿色银盘。碧绿的水面,一点一点闪着金光,也仿佛要一点一点的渗到人的心里去。
也许小小心灵里已然开始追逐着对美的悠悠幻想,或者就只是一些混沌未开的萌想。
那时并不能确定自己的想法到底属于哪一种。只是觉得自己,在懵懂中渐渐向光亮靠近。心里渐渐生出的,是一种不知觉的朗然和开阔。
早晨,也会沿着池塘慢慢地走,隐隐可见一层薄薄的水气漫过水面,旖旎得让人沉醉。有时被父母责怪,也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们前的水塘边,心里无比的惆怅。甚至会想潜入层层覆盖的荷叶下面隐藏起来,让他们找不到。
我在青春期收到的第一封有印象的所谓情书,是在一个暑假。内容只有一句话:你是一朵清新的夏荷。短短几个字,心里那种被人偷偷喜欢而兴奋的年少情怀,却几乎充盈了我的一整个夏天。甚至还觉得那男孩子的文采真是很棒啊,这么美好的比喻都能想得出来。
后来,这种喜悦还是在惶恐中被自己一点一点的压下,让我尚未开始的夏荷情愫早早地结束在那个夏天的某个黄昏。长大后对那一片萦绕在心间的郁郁芳华,却始终和荷有着很深的关系。
而来自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多多少少也曾是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对号入座。
以至于一发生点什么事,就在日记中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却不知道,不同背景的心境和经历,完全南辕北辙。
只是这一片清新而充满生机的初夏池塘,这一池荷花,也就成了我整个少年时代喜怒哀乐的背景性画面之一。
多年以后,当我面对着虚空记忆里那些关于荷花的片段,对当初写情书的人,印象里依稀存现的,不过是一个瘦瘦高高戴着眼镜的斯文男孩,其它画面一片空白。
这些儿时的花园,旧日初恋,朴素的情怀,青水塘,碧荷叶,它们所呈现的干净和纯粹,是我已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清明目光,对人对己,对我身在其中的现世。
在我后来的人生旅途中,那一池碧莲,仿佛成了我生命中的一个隐喻。在我遇到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挫折困难,在我像秋后干枯的荷枝一样,无奈衰退,慢慢绝望,却又总能在被风吹雨打后,激起我更深的斗志,让我在来年夏天依旧倔强地重新开放。
时光变迁之间,年华亦逐渐黯淡。
渐渐由清晰汇入苍茫之中的画面,最后汇集到我面前的另外一个夏天。
始知自己正坐在南方高楼的空调下,冥想着幼时的初夏,雨夜,和荷花。
荷魂犹饶,幽然弥漫。如月冷千山,令人惆怅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