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本人36周岁,正好我的本命年,都说本命年不顺,还真应验了,大半年赋闲在家,我的经历就是在这段时记得那是间发生的。这段宅男时间,其实本人也是无意加有意,说无意是在单位不太顺利,说有意是我主动辞职,也想借机好好整理一下自己近几年的股票投资心得,一直没有系统化,比较凌乱。这段时间挺好,工作应酬都极少,也就是接送一下孩子,但竟然也没感到孤独寂寞,因为我的所有时间和心思都集中到股票规律的思考上了,有时候做梦都是大盘曲线,在大概第三个月的某一天,忽然有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感觉,想到一个方法,一下子把之前零散的经验全部融汇贯通,心里特别兴奋,内容是关于股票波浪理论的理解问题,在这里也不必展开,只是想给大家说,真是一种很独特很奇妙的体验,所以特别想说出来给大家分享。
对于我的这段经历,不知大家做何感想,个人的体会是,这就是静的妙处,以前父母老师也常常挂嘴边,但终归不如自己体验得来的感受深刻。静,字面意思是安静,宁静,在这里首先主要是强调把心静下心来,不要浮躁,同时要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光静下来不做事也没有什么意义。但若想心静还是应该要有一个安静的外部环境,虽然陶源明说心远地自偏,但我不太相信,历史上几个哲学家的悟道经历,以及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一个安静的外部环境也同样不能缺少,而且及其重要。静的境界是思维高效率的境界,是创造力迸发的境界,或者说,是一个人大脑最聪明的时候。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挑战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程朱理学,独创心学理论,自成一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思想形成不是在他京城做官期间,也不是在后期的戎马生涯中,而是主要在被贬官到一个荒山野岭~云南龙场期间期间顿悟的,这是真事,也即历史著名的龙场悟道。我在这里不想探讨他悟到了什么,而是想说为什么偏偏是在龙场这个地方,绝非偶然,因为这里给他创造了一个安静的外部环境,龙场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加上官职清闲,没有应酬分神。再加上阳明先生自身的心无旁鹜,专注思考,才造就了这个重大的思想成果。传说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也是在大桥山之中的菩提树下静坐7天7夜悟出佛理,虽然年代久远,可能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或者有但不可靠,但我相信这也是真的。
静的境界,也可以说是物我两忘的境界。物我两忘,不知出于何处,好像在哪个武侠片里面听说过,形容哪个武林高手修炼时的境界,百度百科里解释也云山雾罩的,其实真没必要说那么玄乎,就用来表示我所说的静的境界就挺合适的,我们普通人也经常可以有这种境界,物,就是指一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当外界很静时,才能不牵扯你的注意力,你才能忘掉它,这叫忘物;我就是指自身,外界不去想了,但自身浮躁,注意力仍然散乱于自己心里的其他事情,不能集中于一点,那就是还没有忘掉自己。当静下心来,全神贯注 于自己所做的事或思考的问题,这就是物我两忘。
思考一个问题,达到静的境界确实很关键,但需注意的是,平时的积累也是很重要的。这其实和辩证法上量变引质变的概念是一致的,没有平日量的积累,质的飞跃是不可能的,好的状态和环境只是创造一个条件而已。
诸葛亮有句名言流传至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老先生当年是用这句话教育孩子的,其实无非就是教孩子把物质享受看淡些,学习做事都要静下心来,才能把事做好,进而实现长远的目标;其实扪心自问,我们成年人是不是也需要这样的警示语言呢?答案是确定无疑的,许多人已经把它写成大字装裱到镜框里,挂到家里或办公室墙上以自警。最后以此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