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的时候去面馆做兼职服务生,同事说:“我觉得你不像上海人。老板怎么会让上海人来做服务生。”
毕业后,在公司打工,新同事得知我是上海人,反问我:“你是上海人啊?上海人有这么拼的吗?”
我去社交场合认识客户,客户问我:“你是上海小姑娘啊,没见过像你这么努力的。”
刚开始,我面对这样的“质疑”,完全是懵的状态,心想:认真做事、努力上进,怎么就不像上海人了呢?或者说上海人怎么就不需要努力了?
后来和一些熟悉的非上海户籍的朋友探讨过上面这个“刻板印象”,结论是,很多人认为90后的上海人妹子就随便找一份轻松的工作,天天研究好打扮自己,吃吃喝喝就行,反正也不用考虑买房、户口等问题,干嘛还要拼命努力。
这样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有点酸,因为并非每个上海本地人都“出生在罗马”。
就算出生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对我来说,这也只是一个退路,一个在外打拼累了、受伤了,可以暂时疗伤的地方而已。
自己想要的财富,始终要靠自己去挣。
客户问我:“如果你老板周末忽然找你要一个文件,他找得到你吗?”
我说:“肯定找得到,我电脑都随身带。”
客户说:“我都想招你过来工作了。”
上面这段对话,发生在2020年4月的一个工作日的晚上。当时我已经下班了,但客户临时约我见面,我就兴奋地跑去见客户了。
我在公司是老板的助理,虽然当时并没有销售额的考核,但我是以大客户经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领导发配的任务完成之后,我就发配自己去做大客户经理该做的事,比如拼命学习公司的产品和业务,研究销售话术,找自己的客户销售公司的业务。
我相信一直做大客户经理的工作,我终究会坐到类似的岗位,无论在何处。
说回上面这个客户的事,当时已经天黑了,客户公司的地址在黄浦江边上,但内部楼道环境黑漆漆的,很像鬼片现场,我和客户是在一个社群里结识的,没有见过面,对方还是一个中年男士,所以……有些女生会顾虑的东西,我心里也是悬着的。
幸好见面的时候,客户是一男一女两个合伙人一起与我谈业务,我安心了不少,不过他们给我倒的茶我是一口没喝。
当客户得知我并非真正的销售人员,只是老板助理的时候,客户惊了,脸上写着,你这不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么。
我很平静地回答:“就是想闯一闯,多试试自己的能力,如果可以,就多赚点。”
于是我就听到了那句让我不理解,又觉得有点酸的话,客户说:“上海小姑娘,我没见过你这么努力的。”
虽然,最后业务一直没有谈成功,但我觉得在客户这边留下了“努力认真”的印象,也是我的收获。
努力的人,想要多赚钱的人,想要成就感的人太多了,我身边就有很多90后很拼很拼,比我还拼的大有人在,其中也不乏很多家庭条件本身就不错的上海小姑娘。
我有一个做律师的朋友,95后男生,江苏启东人,他说他父母帮他把结婚的房子、车子、彩礼钱都准备好了,但他依然独自在上海拼命接案子,碰到3、4个案子同时处理时,他最开心,虽然需要脑子很“分裂”地运行,但有业绩了,他就是爽。
“我父母给我准备的,和我自己赚的是两码事。”他说。我非常赞同他说的这句话。
人以群分,所以我很少结交一些只会吃吃喝喝,玩乐和花钱的朋友。
想起我的一个关系比较远的堂姐,前不久因为家庭聚会,和她见了一面,而她给我的感觉仍旧和十几年前一样。一样的懒散、一样的无所事事。
她和她老公都不怎么工作,却常常旅游、消费、买昂贵的行头……钱哪来?靠父母。
我简直惊呆了,居然还有年龄将近40岁的夫妻俩依然在明目张胆地啃老的,他们赚的工资估计都不够他们吃零食的。幸好他们没孩子,不然他们的两对父母要被啃得连肉身都难保。
我好心地劝过堂姐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想尽一切办法多学一点,多赚一点,多和优秀的人贴在一起。
但是,她道理都懂,就是懒得去做,舍不得脱离现在的舒适圈。
一旦走出了舒适圈,也很难再回到舒适圈了,就像我这样,经历过无数次的被拒绝、不成功、累死累活却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还是想继续拼搏,突破自己的极限,不甘心放弃。
努力的上海小姑娘大有人在,因为见识过好的东西,见过优秀的人,并且认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东西,所以会很努力地去得到。
我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