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要学会开心地接下子女的礼物

嗨,我是小尘。

在我的印象中,给爸妈买礼物的场景是这样的:他们第一时间会看吊牌价格,嘴里嘟囔着一句:又乱花钱了,我们都有呢!

那一刻,其实心里会有些失落——因为那份精心挑选的喜悦,被一句话浇灭了。

从小到大,我们送的任何东西,似乎都要经过一番“审问”:多少钱?有什么用?是不是又乱花钱?

然后被小心翼翼地收进柜子,再也看不见天日。

年少时也总在想:为什么父母就是不能开开心心地接下我们的心意呢?

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打开了卧室的衣柜,发现里面整整齐齐放着这些年我们送的所有礼物。

那件她嫌“太鲜艳”的羊毛衫,标签还在;那个她说“用不着”的按摩仪,包装都没拆。

旁边还有一个铁盒子,里面是我们出生时的手写证明、工作后买的第一条丝巾、孙子画的第一幅画……

我站在衣柜前,突然明白了。

他们不是不爱,而是太爱。

爱到舍不得用,爱到觉得配不上,爱到要把这份心意原封不动地“存”起来。

这是他们那代人的表达方式——通过“舍不得”,来表达珍惜;通过“责怪”,来隐藏自己的感动。

可是,这样的爱,让我们子女感到些许挫败。

记得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接受。”

父母往往忽略了,优雅地接受,同样是爱的能力。

我们这一代父母子女,都在学习爱的语言。

父母要学会的,是坦然接受;我们子女要学会的,是理解他们那份笨拙的爱。

其实,每一次我们送出礼物,送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一句没有说出口的话:“谢谢你、我爱你、我需要你”。

而每一次他们拒绝,拒绝的也不是礼物,而是那份“我不配、我舍不得、你太破费”的不安。

爱的传递,需要给予者,更需要接住的人。

现在,母亲还是会埋怨我乱花钱。

但我会告诉她:“妈,这个是打折买的,特别划算。你看,我也有同款,我们可以一起穿母女装”。

渐渐地,她开始变了,会主动跟她的朋友们分享,那一刻,我看见她眼里有光。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真正的相遇发生在当我与你坦诚相对时。”

亲子之间何尝不是呢?

当我们都能放下盔甲,柔软相待,爱才能真正流动。

人老了,学会开心地接下子女的礼物,不是学会享受,而是学会成全。

成全子女想要回报的心,成全这场爱的循环。

这世上,最深情的爱莫过于——我给的坦然,你接的欢喜。

父母要学着心安理得地接受孩子的爱,这是岁月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