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公平性—经济交易的参照点
001 损失厌恶这一概念绝对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相比于积极与靠近而言,消极与规避更能占据主导地位。比如由于厌恶心理的存在,一只蟑螂可使一碗樱桃不再诱人,而一个樱桃对一碗蟑螂却不会起任何作用。负面情况在众多方面都可战胜正面情况,而且损失厌恶是负面占优势的典型例子之一。
002 人类的大脑和其他动物的大脑都包含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总会优先考虑不好的消息。所以,长期健康的婚姻关系不仅仅依赖于寻求幸福,更在于避免负面的情况出现。而且,“负面情绪、不负责任的父母和糟糕的反馈比好的情况更具影响力,且人们处理坏消息时比处理好消息更彻底,我们会更在意避开负面的自我定义,而不是追求正面的自我定义,不好的印象和不好的模式比好的情况更容易形成,且不易消失。”
003 损失厌恶系数指的是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参照点所关注的是现状,但它还会是将来的目标,即没有实现的目标就是种损失,超过了目标就是种所得。对没能实现目标的损失厌恶比想要超过目标的愿望更为强烈。“人们通常会设定一些短期目标,对于这些目标他们会努力去实现,但并不是必须去超越。人们在实现一个最接近的目标后往往不再那么努力,而这样做有时候会违背经济逻辑。” 就像我读书只会读按照提前安排或者被安排好的进度来读,大多数学生也之会完成老师明确要求的任务(甚至有可能连要求的都完成不了),所以与其寄希望于学生自觉,还不如多安排一点作业。
004 出于损失厌恶,我们不愿意改变现状。所以在谈判中,让双方让步都很困难。因为这个时候订好的合约初稿成为参照点,任何让步对双方来讲都是损失。但“如果他们觉得利益的蛋糕的确在变大,就会发现再次商议更容易。因为他们不是在分配损失,而是在分配所得。”
005 在经济中,自身利益会成为判断经济行为公平与否的参照点。所以,研究经济公平性的学生们不应该去评判公司最应该有的举措,而应该找到区分遭人厌恶、应得到惩罚的行为和可接受的行为之间的分界线。
006 当发现不公平的经济行为时,旁观者有可能会产生利他惩罚,因为这让他们感觉到快乐。这表明保持社会秩序和公平原则的做法会通过利他惩罚而得到回报。利他惩罚能将这个社会凝聚到一起。
007 法律决策中真正的损失和可预测的所得之间有着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