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UX设计中的心理学-每个UI/UX设计师都需要知道的心理学知识#译文

原文链接:Psycholoy in UI/UX design
作者:Thanasis Rigopoulos
翻译:线框BOY

心理学在用户使用应用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使我们设计的应用能够帮助用户更有效的实现他们的目标,我们应该去了解我们的设计是如何被感知的,并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为了帮助你理解用户的感受,我将介绍一些我认为重要的设计原则,并提供这些原则的实践案例。让我们从冯·瑞斯特夫效应开始。

冯·瑞斯特夫效应(Von Restorff effect)

冯·瑞斯特夫效应(也被成为隔离效应)预测,当存在多个相似物体时,与其他物体不同的那个物体最有可能被记住。

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耳熟?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用于CTA的按钮都与网站或应用上的其他操作按钮不同的主要原因。

CTA,Call to Action,可以理解为我们希望用户去做或我们引导用户去做的行为,具体见如何理解行为召唤(Call to Action)?

冯·瑞斯特夫效应示意

我们希望用户能够区分一个简单的操作按钮和CTA,以便他们清楚的理解我们通过CTA希望他们去做什么,并在使用应用或浏览网站的过程中记住它。

序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

序列位置效应指的是用户最容易记住序列中的第一项和最后一项。

从左到右,Twitter,Medium,ProductHunt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多数应用都抛弃了汉堡包菜单,转而选择底部或者顶部的标签栏,将最重要的用户操作放在右边或左边。

在上图中,你可以看到一些热门的iOS应用示例。大家都将“Home”和“Profile”栏目放在最左边和最右边,并考虑并行位置效果。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

认知负荷指的是一个人在工作记忆中使用的脑力劳动总量。简单来说,就是你要完成一项特定任务所需要的思考量。

认知负荷理论可以分为三类:

  • 内在认知负荷
  • 无关认知负荷
  • 相关认知负荷

下面将介绍内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的类型,因为我认为它们是最适用于用户体验设计中的。

内在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指的是在特定场景下的一种认知障碍。

这就是微提示和提示在一个良好的用户体验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原因。

例如,当应用处于空内容状态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通过提示告知用户去完成某些任务。

在这里,提示需要用简短、简单和适当的文字,以便用户容易理解这些说明。

从左到右,Stayful,Serist,Lucidchart

相关认识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处理信息和构建模式的认知负荷。

这种模式描述的是一种组织信息类别和其之间各种关系的思维模式。

我们使用设计模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们是我们预设就要去做的事情——所以如果用户能够将其从已经理解的模式中识别出来,他们就更容易识别和学习新内容。

希克原则(Hick’s Law)

希克原则和格式塔原则一样,是最为熟知的原则之一。

它也很容易去理解和练习。

希克原则描述了一个人做出决定所需要的时间取决于他所能做出的选择。

所以如果选择的数量增加,做决定的时间就会呈对数增长。

希克原则应用于用户体验设计的一个很好案例是列表:

希克原则应用案例

接近原则(Law of Proximity)

接近原则是格式塔原则的一部分,它指出彼此相邻或接近的物体往往被归为一类。

简单来说,我们的大脑会很容易地将彼此接近的物体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将相隔很远的物体联系在一起。

这种聚类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人类有一种把事物组织在一起并进行分组的自然倾向。

接近原则应用案例

在上面的例子中,有72个圆圈。根据圆与圆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分辨出这些圆圈个体。

从分类上看,我们还可以发现左侧有1组36个圆圈,右侧有3组12个圆圈。

我相信这个例子很清楚的说明了,在UI设计时我们需要注意将相关联的元素组织在一起。

以及在组合信息时需要小心,因为用户可能会自然地认为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