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第二」12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为政者不应以才为本(而应以德为本)。”
【注释】
“君子”,这里指有位者,亦即为政者。
“器”,才干、才能、才具之意。类似用法如《礼·王制》中的“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以及《论语•子路》中的“及其使人也,器之”。
【评析】
“君子不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历来争讼纷纭,莫衷一是。比如,通常是将“器”解释为“器具”,认为“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认为“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但这种解释实在值得商榷。
首先,如果君子是指有德者,那么对有德者的衡量标准就应当是道德水准而非学识才干。其次,如果君子是指有位者,那么其应当是通才还是专才,就要视其所处的位置而定。即便在社会分工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某些领域也是绝对需要专才的,比如军事。汉高祖刘邦就曾指出韩信是战胜攻取的专才,张良是运筹帷幄的专才,萧何是镇国抚民的专才。
将再多的通才组合在一起,也取代不了专才的作用。但是只需有一个合适的领导者,就可以将各种专才组成一个通才团队,发挥通才的作用。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即便人的才能潜力无限,用于发展才能的时间和精力也仍然是有限的。因此,以通才求全于为政者,既不现实、也不可行、更无必要。以孔子的智慧,不会见不及此。
考虑到本篇为政的主题和儒家重德的宗旨,本章还是选择从“为政以德”的角度对“君子不器”加以解读。
所谓“君子不器”,并不是说才干对于为政者不重要,而是不应以才干为本,而应以德为本。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为政者若德薄望浅,则不但难以服众,也难得天下英才为用,更无法担负起领导责任,最终必然导致组织失败。同时,为政关乎天下福祉。为政者必须重德有德,其才干才会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若为政者无德,则其才能越高,对于组织和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现在的教育,只重视培养才干而忽视人格养成,以致“生产”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人一旦为政或走上管理岗位,对于组织和社会的危害将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为政者在选用人才时,也要首重德行。使用有才无德之人,其管理成本、管理难度和管理风险都会陡然提高。历史上因使用有才无德之人而遭反噬的经验教训数不胜数,这也是必须要加以警惕和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