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场好的电影,就是经历一次思想和感官的旅行。一直觉得,在有限的生命中,人生的不同阶段匆匆而过,除了经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能够通过电影感受别样的人和事就是赚到。
今天想写这些文字也是因为最近看的三部片子,看完《芳华》的时候觉得:嗯,想要写点什么——没行动;之后的《妖猫传》:太棒了,美术视觉盛宴,真相和谎言交织的世道人心——仍然没有行动;到了昨天的《无问西东》:它像是作了一个小结,关于自处和处世的群画像——应该要写点什么了...
成长真的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十几二十出头的时候,或者叫年少的我,凡是都是从自我出发:我想怎样,我计划如何,中心是“我”。工作几年之后,到了而立之年,慢慢的又似乎像是突然顿悟般的认识到“处世”的存在。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应该如何跟成长变化中的自己相处?
学会不用单一标准去评价某个人、某件事,这应该是这两年自己最大的成长和进步。人不是可以直白的分为好人与坏人,事情也不是可以简单的评判对与错。学会理解:每个人都有基于各自人生角色的出发点,出发点不同,视角不同,言行,决策自然不同;每件事,都由不同的人各方作用所致,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发力点和力的作用方向不同,从而导致事件的走向自然也是不同,它不总是是符合自己预期的方向。
所以,换位和包容是这么的重要,它能减少肤浅的愤懑,让我对世事多一些欣赏的眼光。就好比刘峰多年后看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富太林丁丁仍是温柔一笑;就像早已识破玄宗所谓“尸解大法”的幻术不过是欲牺牲红颜换江山稳固的幌子,杨贵妃依然含泪应允。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这一路,是我将走过的处世成长之路。
处世是对外的,自处是对内的。
学会跟自己相处,是我一直忽略的课题。17年初看了《你好,疯子》这部电影:一个有着7重人格分裂的人如何跟不同的自己相处,这是一个现实放大版,我自然没有病态的人格分裂这么严重,但是人生的不同阶段,或者当面对不同人和事在不同境遇下,我要面对的何尝不是多个不同的自己?工作中的自己,生活中的自己,高兴的自己,悲伤的自己,沉默的自己,作为儿女的自己,作为妻子的自己以及即将作为母亲的自己....这么多种身份和状态,看起来很复杂,但其实也简单:好好相处,认真道别。遇时,用心相处,接纳她,陪伴她;分别时少一些遗憾。因为我们跟每一种状态的自己其实都只能同行一段路。(这也是我对自己18年的新年寄语)
《无问西东》说“谨以此片献给珍贵的你”,只问真情,无问西东。自处,但求真实,世事多变复杂,面对自己能做到真实,这就很棒。
希望18年能与更多好片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