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上在地铁上听亦无欢老师说《曾文正公箴言钞》,不记得当时听到了什么。但老师的话让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认识,就是地铁上每天赶着上班的人,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追求上进的,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仅仅是把工作作为挣钱的工具,而工作之外的时间,除了陪伴家人,基本都是在玩手机、刷剧、游戏、逛街等,而这些在我看来完全都是为了打发时间。
说实在的,之前我一直特看不惯这种做法,甚至于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轻微地鄙视,因为在我心里一直认为做一些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的事是无意义的,而做无意义的事情就是不好的。而此刻我的看法,却完全不一样了,不同人的选择不同,根本谈不上什么意义,也根本与意义没有关系,这仅仅就是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
自己之所以看不惯,更多是自己的狭隘和偏见罢了。但如果跳出这种局限,多样的选择,其实也正体现了社会的多姿多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2
想一下著名的二八原则,不正是一个经过时间沉淀后的漏斗嘛。生活中真正想要选择学习的人,本身就是一小部分,而愿意学习的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心静不下、坐不住,同时又有一些一心求快,东学学西学学,最终基本啥也没学到,这部分暂且称为“伪学习者”,而去掉伪学习者,剩下来的就是更微小的一群人了,而这些人中能够坐得住、耐得住性子的人,又是少之又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中成功的人一直是极少数的一部分。
纵观这个巨大的时间漏斗,其实正是通过一个个选择不断筛选沉淀的结果。就像亦无欢老师在讲《增广贤文》时提到的,就单说读书,15亿中选择了读书的估计不超过5亿人,选择看学习类书籍的人,估计不到2亿人,而能够做到每周看书4小时的估计不到8000万人,而能做到每周阅读4小时并进行输出或实践的估计不到1000万人,而能够做到真正坚持一直输出的人,肯定会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少,而最终过滤下来的那群人,就是最接近成功或已经成功的人。
3
就像我现在坚持早起一样,其实从下决定要开始早起时,我就已经超越了很多人,而每多坚持一天、多看一分钟书,我就会又超越一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定一个方向,在日积月累,叠加影响的作用下,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收获。这其实和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一样,“尚拙”,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同样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也是这个道理,这其实也正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
所以想一想,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正是你之前若干次叠加选择的结果。而你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你今后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你选择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有人问,价值观是什么,简单的说,价值观就是你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就是那选择背后的价值判断。
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只要你愿意,你选择什么都可以。因为结果,你承受,你对你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