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吃肉的米妖推荐了优雅自我的文章《老娘》
作者用朴实深情的文字讲述了老娘的故事。一位勤劳善良孤独倔强慈祥的老娘,一辈子操劳。
文章开头就说:天下着大雨,在老娘的眼里,这个季节,雨水特别多,芝麻地里的杂草,必须清除掉。老娘没有打雨伞,她嫌打雨伞干活儿不方便。
老娘患有轻度的老年痴呆症,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减退,但她自己喜欢四件事:抽烟、养鸡、种菜园子、看村里人打麻将。
在儿女们看来,老娘艰难寂寞,儿女想让老娘过好一些的生活,但老娘心里最踏实的还是生活在自己的家里,她认为这是“落叶归根”。
一位年岁已高,平凡却真实的老娘,牵动着读者的心。
作者文笔流畅朴实,情深意切。
读了这篇文章有许多感慨,特别是看到老娘因为记忆力的减退,有时候烧饭时,又兼做其它事情,把锅烧红,冒出烟来,惊动了邻里。
想起我的舅舅。
他九十几岁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表哥把家里的燃气灶台拆掉,就怕发生危险。舅舅顿顿饭,是用微波炉热些麦片糊糊吃,再有就是麦麸饼干。有时从超市里买些熟食。
有个冬天,我在家里给舅舅做了红烧鱼,取了无头无尾的中段,给舅舅送去。站在他家小区外边两个小时进不去门。他们是封闭小区,小区保安通过对讲机,要业主同意,才会放人进去。
手机打到了没电。后来实在没有办法,拖其他邻居,让邻居帮忙给送过去。
还有一次给舅舅送药(每个月替舅舅去协和医院开一次药)也是进不去门。我的电话打到深圳,表姐又从深圳打回来。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在外边冻僵了。我回到家已是深夜11点多钟。
后来舅舅住进养老院。虽然吃喝有人管,但感情上却是寂寞的。尽管养老院里有不少老人,但很少有能够说得来的人。
舅舅是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他自己放音乐,自己唱歌。总是盼着我去看他。而我两三个星期去一次,有时候一个月去一次,每次都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
舅舅像个老小孩,每当我走的时候,送我到楼梯口,那样的恋恋不舍,反复问我下次什么时候再来?养老院里老人,甚至有的工作人员以为我是老人的女儿(表姐住在深圳),舅舅总是对周围的人说,“她就是我的亲女儿,比亲女儿还亲的女儿。”
我也和表姐商量,让表姐将舅舅接到深圳去,但舅舅每个月要去协和医院看一次病,他又不愿意去。
我和舅舅开玩笑说,你就是欺负我,把我累死了咋办(从我家去舅舅住的养老院路上来回要近四个小时)。
我在我家附近找了一家养老院,表姐又不同意,认为她找的这家养老院,周围的环境是舅舅熟悉的,他自己出去,能走回来。我家这边他不熟悉,怕走丢了。
去年表姐总算回到北京,总算是陪伴在舅舅的身边了。
今年一月份,舅舅走完他103岁坎坷的人生路。
舅舅是解放初期和钱学森等一批知识分子一样,从美国回来参加祖国建设的。
1964年参加兰州机场建设时,因工负伤。十个手指只剩下了六根,定为七级伤残,享受国家津贴。
舅舅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