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个妈妈的聊天群里,看到一个位妈妈在抱怨“我的孩子总是跟我对着干,叫他写作业之后再玩,偏不,他偏要玩完再写作业。作业拖拖拉拉,玩完的玩具叫他收拾就不听。有时候真的被他气到吐血,真实越大越不听话了!”
原来她孩子今年已经上四年级了,因为她和丈夫常年不在家,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老人家身边,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平时都是靠电话和视频了解孩子的近况。
因为孩子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带大,跟爷爷奶奶的感情是最好的,也比较听爷爷奶奶的话。最近疫情和工作调动的原因,父母都回来孩子身边了。但孩子跟他们在日常相处中出现的矛盾却日益加剧。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很多不良习惯,想叫孩子去改,但孩子却不听。
有些父母甚至埋怨孩子为什么不为自己想想。为了维持家庭,工作即使不满意,也不敢辞职,即使生病了也不敢请假,少上一天班,就少一天工资,家里日常开销,学校的各个书杂费,补习班学费,样样都得要钱。
但孩子非但没有体会父母的艰辛,还处处跟父母作对......
这样一些关于关亲子养育和教育问题的家庭案例,相信如果你无论有没有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曾听过不少类似的抱怨。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越长大,越难管教了。孩子心里想什么,也不跟父母说了。
父母想靠近孩子,孩子却抗拒父母的靠近,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父母的靠近多半是为了想弥补自己曾经过去失去的跟孩子相处的时光,也或许是为了说教,或为了让孩子做到你心目中的期待。
很多因工作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的父母都不由得感叹,以前那个可爱又粘人的小宝贝哪里去了?那个可爱的小天使不再往你怀里钻,不再对你撒娇,也不跟你说悄悄话了。
也许一下几点小小的建议,会对你有一点启发。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走进孩子心房的钥匙
什么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几个判断标准也许可以有助于自行判断
第一,孩子遇到困难或者问题,绝大部分时候都愿意向你求助,或袒露自己的心声或想法。
第二,相互尊重,孩子说的话,您放心上,您说的话,孩子也听得进去。
很多父母也许因为缺席了孩子成长的一段时光,想要跟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更多的事情,才能得到彼此的信任和接纳彼此。
在没有和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前,就对孩子进行说教或打骂,威胁等的方式要求或命令孩子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孩子当下做了,但他心里也许会埋藏一丝委屈,而长此以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孩子会对过往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抗,而父母与孩子的矛盾也就日益激烈。
回到之前说的群里的妈妈,因为孩子跟妈妈的亲子关系并没有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所以,孩子在长期缺乏母亲的陪伴下,对母亲有一种渴望靠近却排斥靠近的矛盾心理。
渴望是因为天然的依靠和依恋心理,而排斥是因为长期以来得不到的关爱和独自成长的委屈,需要妈妈示弱和道歉和更多的爱和包容,去和孩子的那些小别扭,小任性和小试探去和解。
哪些是妈妈的底线,不可以突破,哪些是妈妈可以包容的一些小脾气或行为习惯,这需要妈妈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
如果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前提下,妈妈是很难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更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三岁以前,谁陪孩子睡就是谁的孩子。
孩子在三岁前性格及安全感培养的重要时期是心理产生依恋和信任期的。谁陪孩子睡觉,孩子就会对他产生自然的信任和心理的依恋感。
中国也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八十。虽然人的一生是在不断被塑造的过程,但童年时期的江教育和父母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
我们也许无法左手抱娃,右手工作,但在闲暇之时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关心孩子的想法与经历,接纳孩子的完美,才能接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
家庭教育是父母一辈子的事业,需要父母双方与孩子生活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而孩子的存在,也自身的一面镜子,没有孩子天生下来就是坏孩子,不听话的孩子。
孩子是天使还是恶魔,大部分都离不开父母自身的教养方式和塑造。
如果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也许不该急着批评他,不妨从根源上出发,尝试走进孩子的心里,聆听他内心真实的声音。
也许他正期待已久呢,期待你能走进他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