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北宋名臣,更是千百年来备受推崇的清官首席代表,以至于有"关节不到,唯有阎罗包老"之说。在有关小说及传统戏文中,人们对包拯最常见的称谓是包相爷。例如,京剧铡美案中,秦香莲就有"忽听相爷一声叫,走上前来问根苗"的唱词,豫剧包公误中,段红玉也有以"我的包相爷"开头的一段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相爷,顾名思义,是对宰相的尊称,但纵观包拯一生,从未入主中书,担任同平章事即宰相之职,枢密副使之任即为包大人政治生涯的顶峰。
众所周知,枢密副使是北宋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的副长官,与枢密院的其他长官枢密使、知院事、同知院事、签书院事、同签书院事以及副宰相参知政事合称执政大臣,执政大臣与宰相又合称为宰执。宰执是皇帝之下最高的决策、顾问团体,元修宋史中的宰辅表记录的就是他们的升迁黜陟简况。
包拯曾任枢密副使,朝会班位及俸禄与副相相当。此外,包拯还曾担任过三司使之职,在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的政制架构中,三司于东西二府之外独立存在。三司使地位虽略低于执政大臣,但也是不折不扣的朝廷大员,被时人雅称为计相。从枢密副使及三司使的角度来讲,称包拯为相爷虽略有抬高,但也还说得过去。
包拯另外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头衔是龙图阁直学士。按北宋官制,官、职、差遣同时设立。官,又称寄禄官,仅与章服、俸禄等有关,而不代表实际职掌,三省、六部、诸寺监的绝大部分官位都仅是寄禄官,以至于有吏部尚书不管吏部,中书舍人不掌制诰等奇特现象。
差遣,又称职事官,是官员们的真正职责所在,前述同平章事、枢密副使、三司使等等均属差遣。
职,又称贴职、加官,是一种虚衔,用来优待文学之士,其中以宰相例兼的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为最高,包拯所任龙图阁直学士万难与其相提并论。直学士不过是一个中等之职,龙图阁也不过是与天章阁、显谟阁等并称的众多皇家图书馆中的一座。后世以讹传讹,将龙图阁直学士误传为龙图阁大学士,与明清之殿阁大学士(雅称为阁老、相、相国等)颇为相像,从而引起混淆。
例如在京剧铡美案中,包拯就曾自白,"老夫,包拯。宋室驾前为臣,官拜龙图阁大学士,兼理开封府府尹。"
不管是由枢密副使、三司使抬高为相,还是因龙图阁直学士而误传为相,实际上都代表着人民群众对清官、好官的推崇与爱戴。在老百姓最朴素的观念里,好人就应该当官,并且应该当大官。京剧红鬃烈马中,薛平贵、王宝钏之流尚且可以无中生有当皇帝、皇后,那么让包大人荣升宰相、位极人臣,也就丝毫不显奇怪了。
资料来源于: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