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
子高曰:“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乎耕而不顾。
解:
本章谓三代以下,道德衰落,刑礼建立。
尧的时候,天下百姓“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按照往章说法,问题出在仁义的标榜。仁义规定人性,撄扰人心。人心乱而无所归,只能听从君主;君主号召天下,倡仁义而废奸佞。但理想不等同现实。与此同时,民智洞开,不善人多于善人,不善人利用智谋扰乱世俗又规避危险,于是赏罚分明。赏罚也是理想。人心始终处于扰乱中,不仁不义大有人在。(很多人天性纯真,却被后世导化,不得不走上歪路。
后世如此,前世却能“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这又是什么道理。远古圣王无为而治,自在自性,百姓“不知有之”,与天合德,天真烂漫。尧时创设仁义,道德开始败坏,但还只是刚刚开始,百姓依然纯朴,没有什么心机,内心依旧天德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