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写作训练营已经个把星期了,在陆续听的这四堂课里,叨叨这句“与其向外找切入点,不如向内追问,写出你心”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类似于这样的话以前也听过,也认可,可是始终没有跟现实发生联系,也没有影响我的生活,今天再次听到叨叨的细致阐述,案例详析,不禁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多的思考。这句话,可被用在写作上,也可用在其他领域。
首先,为什么人们总是积极得向外寻找。我认为是内心对未知的惧怕,因为害怕去面对困难,有句话说得好“打败你的,往往不是问题,而是对问题的恐惧”。带着这样的恐惧,自然会生出许多无力感,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放弃了自我力量的成长。
其次,是懒。很多人长大之后其实在心理上仍是个婴儿,他习惯于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取满足,婴儿只要一哭,奶嘴就会自动地凑到他嘴巴,解除他的饥饿。压根不用自己寻找食物,省去了判断、挑选和获取的过程。成年巨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习惯于向外寻找现成的答案,而这样会闹出一些问题,比如:饥饿时,别人提供的是一张舒适的床,东西是好,可是并不是你现在最迫切需要的。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学友听了叨叨的写作课之后感觉收益不大,因为他们渴望的是现成的答案。好比要翻过大山,叨叨在跟我们说爬山技能的训练,可有些人却期待着叨叨送双翅膀。
总是期待着金手指给你指明方向,那么自我的力量就总出不来。那么如何向内追问呢,我倒是有个事例,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去年参加一个读书会,当时负责人推荐我作为下期读书会的主持人,当时我就吓蒙了,我压根没有经验,我不知道要怎么做,于是我习惯性地向学友求助。希望她能给我建议,告诉我该怎么做?然后她却说:你预备怎么做?我说:我不知道,我没做过。我去向前辈请教请教,或者你来打头阵,我在后面依葫芦画瓢。她听了我的话:哎,这不是最佳办法。 你没有办过读书会,恰恰是你可以办好这次读书会的资本。因为你没有模式的束缚。她继续把问题留给了我,我放下需求外援的企图,我在思考我要分享什么出去,我的听众需要什么,如何才能达成分享和交流呢。我再读文本,思索着这些问题,后来那次读书会很成功,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力量帮助自己树立了自信。不断地下切,追问自己,能帮助我们深挖到自己内心的想法,让自己的想法浮现出来,然后你要做的就是让它条理化、清晰化、生动形象化。
在写作中,我经常苦恼没有素材可以写,没有内容可写,所以总是期待着从阅读中获取材料,支撑自己的写作,每次向外寻找的结果都是迷失自我,我说的,不过是别人说过的,何况我还没有别人说得好,这样的练习,并没有增长自己的写作力量。下次写作一切又归于零。
我所说不向外寻求,不是不寻求帮助,而是不寻求现成的模板和答案,我们可以邀请外人帮助我们达成目标,但他们只能是助力、执行者,策划必须是你自己。
武志红说:“身体知道答案”,我说:你的内心知道答案。只要你肯放下惧怕和懒惰,只要你放弃不劳而获,真正地向内追问,答案就在你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