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出版于2016年3月,我在2020年3月才开始读它,相隔整整四年。我想,如果不是这场突入其来的灾难,我将会和这本书在更晚的时候遇见。我似乎能够看见,未来某一天,大家的书架上会多一本有关2019-nCoV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书,也会有很多人以旁观者的角度观看。

我曾读过一个很令我感动的观点:
“我并不希望重来,我相信存在即合理,正是这些困难才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也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就像肺炎,它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恐慌和麻烦,但它也展示了白衣天使的敬业和民众的团结,以及在这场战争中一些温暖的人,令人热泪盈眶的瞬间。即使还有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编造传播谣言,商家发国难财啊等等,但正是问题的出现,我们才有改正的机会。
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武汉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我们相信,2020以灾难开头,一定会以安宁结尾,没有什么困难是打败不了的!”
现实面前,我们看到了太多现实,接踵而至的新闻,我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那些悲观的情绪,生活给我们来了一场真实的兵荒马乱。
我看着历史,看着现在,我们又何尝不是像书里的人类那样,共同为自身命运而抗击着、争取着?有时候,也会从我这个小人物身上发出一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叹。

“第二位天使把碗倒在海里,海就变成血,好像死人的血。”——《启示录》
书的内容以这句话开篇,这句话阴郁可怕却也让人爱,沉浮在暗流中的汹涌多数还是人造成的。
书中细节的描写让人产生画面感,很多时候,我潜意识中觉得自己在看恐怖小说,哪些噩梦中都不可能出现的画面就硬生生的浮现在脑海。“这一定是假的!”可是,书中的前沿又真实地印刷这样的一排字“这是一本纪实作品。故事是真实的,人物也一样。”
“他张开嘴,向口袋里呕吐,吐个没完没了——呕吐确实不会停止,他的胃部早就空了,但他还在不停吐出液体。充满晕机袋的东西名叫“vomito negro”,也就是“黑色呕吐物”。黑色呕吐物并不完全是黑的,液体有两种颜色:犹如沥青的黑色颗粒混在鲜红色的动脉血里。这是内出血,气味仿佛屠宰场。黑色呕吐物满载病毒,感染性极强,高度致命,能吓得军方的生物危害专家魂不附体。黑色呕吐物的气味弥漫在机舱里。晕机袋装满了,莫内合上口袋,卷起袋沿。口袋鼓胀,泡得发软,有可能被撑破,他把口袋递给乘务员。”
看到这段时,我突然想起了两天前看到的全国首份新冠肺炎遗体解剖报告,患者入院后28天死亡,临床死亡原因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衰竭”。研究团队指出,死者肺部损伤明显,肺肉眼观察呈斑片状,可见灰白色病灶及暗红色出血,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粘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提示新冠病毒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呕吐发作似乎挣破了鼻腔血管,他开始流鼻血。没有凝块的鲜红色动脉血淌出两侧鼻孔,滴在牙齿和下巴上。血怎么都止不住,因为凝血因子已经耗尽。乘务员递给他一把纸巾,他拿来堵住鼻孔,但血液无法凝结,纸巾很快被泡透了。”看到这段时,脑子里不断浮现出肺炎患者喘不上气的咳嗽和渗过口罩到处寻找新宿主的病毒。
“黑色呕吐物涌过喉镜,从莫内的嘴里喷了出来。黑色与红色的液体溅到半空中,落在穆索凯医生身上。液体钻进他的眼睛,洒在白色制服和他的胸口上,留下几道夹杂着黑色斑块的红色黏液。液体落进他的嘴里。”看了这个描述,似乎看到这次新冠的治疗过程从第一例爆发到后来的危重症,从参与治疗到感染牺牲的医护人员。而意料之中的悲痛事实是患者去世九天之后,年龄未满30的穆索凯医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今天,马尔堡病毒的这个毒株被称为“穆索凯毒株”。其中有一部分被装进玻璃容器,永远保存于美国陆军冷库这个高危微生物的动物园里。
书还没读完,在我查找资料的时候,看到一条这样的信息——
知乎上一位没署名的人写道:“老师说,去查研究埃博拉的论文,会发现下面作者的名字大多都打了黑框,因为研究埃博拉的大多数人都死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不敢研究这种病毒。”
正如《血疫》原著中所写的:“埃博拉病毒就像是人类的黑板擦。”
或许,2019-nCoV的新型冠状病毒也是。
只是希望这块黑板擦能够擦掉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所有亏欠,在新的日子里,能够和平共享同一片蓝天。
现在疫情还没有出现拐点,只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和大家早点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