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百鸟散还合
文/竹溪云山
鸟儿,是森林的朵朵浪花,是云端跳动的音符。
鸟儿,唱着四季的牧歌,为黎明布道,为黄昏礼赞,为夜而合羽。
鸟儿,饮晨露,发清音,濯山泉,翩曼姿,食五谷,生五彩,啄蚊虫,洁草木。
鸟儿之悦目在其翔,赏心在其鸣,向往在其自由无羁。
鸟儿入诗之名句,也大为可观,由是叹服:“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略举数例以赏之。
乌鸦,鸟之极慧者,其貌却不扬,似乌云客串,乱鸦揉天,是喜鹊的反义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唐·张继《枫桥夜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皆言其落落寡欢的暮气与低沉。
反之,喜鹊却招人待见,苏轼:“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隐约已闻稻花香。
鹰,鸟中至寿者,鸟中犀利哥,搏击长空,高屋建瓴。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一唐·王维《观猎》
清.张潮在《幽梦影》云:“物之能感人者,
在天莫如月,在乐莫如琴,在动物莫如鹃,在植物莫如柳。”
这“杜鹃”,也称“布谷”、“子规”。好端端的,却被人拟以悲剧角色,“杜鹃”不一定答应呢。“杜鹃啼血”,不知啼的啥血。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秦观《踏莎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梦帝春心托杜鹃。”一李商隐《锦瑟》
“杜鹃”的难兄难弟乃“鹧鸪”也,其叫声特殊,有人拟其音为:“行不得也哥哥”,其悲切亦不输杜鹃。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一唐·李白《越中览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一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清.张岱《夜航船》里记载:
晋朝时有个卖米酒的,姓辛,在江夏开了个小店卖酒,有一位道士天天来喝酒,辛酒保也从不问他买单,如此三年。终于有一天,道士喝完酒,用橘子皮在酒馆墙壁上画了一只鹤,用筷子一指,鹤便会下来翩翩起舞,远近的客人纷纷慕名前来饮酒观赏,辛酒保于是发了财,修建了著名的黄鹤楼,后来道士骑鹤而去。
这鸟之仙风道骨者,莫过于鹤了。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曹雪芹《红楼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刘禹锡《秋词》
但古诗词中,涉鸟之名句,前三甲者,非燕子、大雁、黄鹂莫属了,而且三者难分伯仲。
燕子,可视着有翅膀的青蛙,皆为益类。
“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剪刀”,总令人想起燕子的尾巴。燕尾服的绅士,又令人想到企鹅与鹅,和鹅本是同根生的鸭子,有着天然的喜感,但风度差距就稍微大了一点。
燕子是鸟中的迎春花,燕子是一种怀旧与执着,燕子美好的身影早在《诗经》里徜徉了:“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子的名句,最著名的当然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一晏殊《破阵子》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一刘禹锡《乌衣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晏殊《浣溪沙》
这“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一段典故呢,晏殊娶小妾,夫人气不打一处来,直指“少阴伤老阳”,打着要老公爱惜身子的旗号,把小妾给赶跑了,诗人惧内,无可奈何,便吟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时无有下句,幸亏多才的僚属王琪对出“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下联,成为珠联璧合的佳句。
大雁在《诗经·鸿雁》里就被赋予了哀伤的气质:“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大雁更是生死不渝的爱情鸟了,李清照的词中也对它情有独钟: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李清照《声声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李清照《一剪梅》
当然也表达一种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王湾《次北固山下》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一薛道衡《人日思归》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一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近日,日本公布新年号“令和”之后,张衡居然意外火了,还上了日推的热搜榜。
原因是日本的岩波书店出版的《万叶集》有注解,尤其强调了“令和”出处的那两句的本源是来自东汉张衡的《归田赋》。
里面这段的原文是: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頏,关关嘤嘤。”
文中的生僻字“鸧鹒”(cānggēng),便是黄莺。
这榜单上的“黄鹂”,也是古诗中的常客,且名句迭出,黄鹂俗称黄莺,毛色金黄,叫声热闹、婉转、迷人,活泼可爱,也算一种开心鸟,一扫雁之悲凉,燕之矜持,乌鸦之暮气,杜鹃之哭哭啼啼,鹧鸪之自作多情。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晏殊《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徐志摩诗中的黄鹂,却成了不为取悦而唱,有尊严的、高贵的鸟: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它是不会为取悦人而发声的”
若真如此,似乎又失去了黄鹂可爱的天真与本心了。
让我们暂且把古诗放一放,回到一对母子在林间散步的对话吧。
孩子:“妈妈,天上有多少鸟儿呀?”
妈妈:“那你去看看夜空的星星,数数地下的花朵”。
孩子:“妈妈,这森林里有多少鸟巢呢?”
妈妈:“这个,你得去问问,这山里的林木。”
孩子:“妈妈,老师要我们说一个动人的画面。”
妈妈:“动人的画面很多呀,你看这春天的鸟语花香、宝宝早晨醒来的笑脸、院坝里,太阳照在你爷爷微闭的眼、小鸟张着尖尖的小嘴,等着妈妈衔来的小虫……”
孩子:“妈妈,我知道了……”
妈妈牵着孩子的手,背后的林间,留下长长的影子,鸟声依旧清越,夕阳已在赶往地平线的路上了……
一201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