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我女儿出生后的第21个半月,我坐在一家书店里,刚刚翻完一本名叫《初为人母》的书,书名透露着几个月前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大概从女儿2个月开始到几个月前,这一段约莫一年半的时间,我深深的沉沦在母亲和自我的身份冲突中,举步维艰,难以前行。当我为确保女儿多睡一些而花掉过多的时间时,当我强迫自己更多的陪伴女儿时,我清楚的感受到一种撕裂,我希望可以把这些被浪费掉的我的生命用于于我自身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努力工作比如多读本书。可当我真的把孩子留给婆婆,自己出来看看书或者写论文的时候,仍然清楚的感受到了那种撕裂,因为我觉得这种母子分离的方式是一种自私导致的失职,我担心我的失职会让女儿感受到她并不被爱。这种母亲和自我身份分离的状况让我充满焦虑,可和我同时生产的那些妈妈们似乎都很和悦,就是从小到大我认可的那种母亲应有的温和模样。好像我的痛苦在她们那里都微小的不值一提,这让我陷入长时间的低自尊状态。为什么她们可以这么平静?是她们真的没有我经历的状况吗?还是我真的比较脆弱?最开始的那一段时间,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同时我把自身的负面情绪投射到我的个人特质上,这让我开始怀疑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合格性,以及我的人格是否足够完善来抚育一个新生命。越是怀疑越是负向作用,当我因为母亲身份而失去自我认同的同时得到的又全是作为人母的负向反馈时,我失去了正确看待自我价值的能力。
这大概就是产后抑郁的表现了,而我在抑郁的当下并没有勇气承认我的软弱,也没有勇气甩开致使我软弱的母亲的身份。我只能裹挟着深深的内疚和对自己无尽的失望,暴躁的强撑着继续面对这个我毫无选择余地的新身份。这是很艰难的一段日子,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告诉过我?即使是我的母亲,或者任何一个母亲?为什么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见证过某一位母亲的身份失调,却从来没有一个人流露过任何做母亲并不美好的印迹?这让我困惑,从古至今,歌颂母性伟大的论调一种接着一种,比如贤德如陶母湛氏,截发筵宾、封坛退鮓;比如知书达理如三迁孟母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论调很好的给与了在母亲身份中挣扎前行的女性们充分的慰藉,可同时,这些慰藉也无形中成为了母亲的一种隐形标准。社会对母亲的分类似乎只有粗略的好妈妈和不好的妈妈,没有更人性化的比如无可奈何的妈妈、已经尽力的妈妈、又或者为家庭牺牲自我的妈妈。母亲好像变成了一种有既定人设的职位,在母亲身份中的女性一旦脱离了那些被加诸于身的人设时就好像背离了母性的神圣之处。比如,一个为了追求职业发展而把仅有几个月的孩子寄养在日托机构的母亲,在一些人的眼中总是背离母性的,即使这里包含了职场妈妈无可奈何的选择;又比如,一个为了抚育孩子选择全职在家的妈妈,在另一些人眼里又是懦弱和不自立的。人们,甚至作为母亲的我们,在对待一个母亲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忽视母亲身份下那个微弱的自我。
回到我的几个月前,我一方面用日渐可爱的女儿来麻醉自己除母亲之外的身份认可需求,一方面又在女儿高强度的需求中偷偷怀念曾经自由(至少时间安排自由)的自己。有时候,我会很后悔生育,很不喜欢我的女儿,很想逃开所有有关母亲的束缚,而这些都是我羞于启齿的,尤其是在已经生育过且看似很满足也得心应手的妈妈们面前。或许是因为积压的情绪太多,可用于排解的方式太少时间又太短,我开始有暴力倾向。是的,这也让我难以启齿。我很凶的对待过我的女儿,也有在极力压制自己的情绪后又通过身体暴力的方式排解过情绪。当我发泄完,我会好奇其他的妈妈们都是怎么应对婴儿无理由爆发的局面?是不是都可以一直保持耐心和百分百的母爱?我做不到,在和一些妈妈充分交流后,我假设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当这种不健康的情绪循环发生的越频繁,我越担心我个人情绪问题对女儿健康成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害怕我的情绪失调会导致母女关系的恶化。于是我开始反思我的自我在这一局面中所处的位置和应有的力量,也开始思考母亲和独立自我的真正关系。从认真面对我作为母亲的困境开始,我意识到每一个母亲都是撕裂又必须完整的矛盾体。母亲或许是一种独特的成长方式,一种以脱离自我中心再更完整的回归内心的成长。我常会想,如果没有做妈妈,我现状的意识状态会是怎样的,我在意的以及追求的会是什么,我的人生方向会不会变?答案是,做妈妈让我的一切都发生了值得欣喜且更深刻的变化,我懂得了生命的某些要义只能通过生命本身来获得,也看清了曾经我试图追求的那个背离真实自我的理想化自我,更明白了所谓的人生方向实际只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成长为一个内心接近完善的人。这些变化是我初为人母的日子里最为重要的收获,哪怕代价是沦落在一日三餐的琐碎中,或者,这远不是一种沦落。懂得了这些之后,我似乎不如从前那样焦虑了,也在处理孩子情绪和自我情绪时不再容易失控。之后的几个月里我并不再密切关注做妈妈的方法,也不再强迫自己按照所谓正确的养育方式来对待女儿。日常生活中曾经不可忍受的部分也变得可以接受,母亲的身份已经是既定事实,我需要做的,是将它纳入并成为我自我的一部分。我是一个母亲,这也构成了我。
女人作为生育方,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有天然的直觉和优势,但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自我退让。当父亲依然在从前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中,母亲却完全以嗷嗷待哺的婴儿为中心,要么掏心要么掏乳,睡眠饮食等各种已经习以为常的方式均被打破。所以在最初的一年里,母亲只能是母亲,而父亲却是比从前多了一个孩子的某某某。这种不均衡的现实反馈到女人身上,尤其是高知女性身上时,作用会放大。女人难免会将自己面临的停顿且一团糟的心理和生理局面统统指向男人,“看啊,为什么我可以迅速进入母亲的角色,承担我应该承担的生育之痛和养育之责,而你却依然在你从前的定位里。为什么我已经是一个母亲,你却仍然只是一个孩子”。夫妻感情在这段关键时期里尤其脆弱,选择在这段时间内离婚的夫妻也极为常见。说实话,我在这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也无数次的想要离婚,可是每次吵完架摔门而出后,又会立刻想到还在等着妈妈回家的我的女儿。我明白,其实这辈子,至少在女儿需要我的这些年里,我哪里都去不了。去不了不是因为离开了女儿离开了家,我便无法生存,不是的。我有为自己生活负责的能力,假如没有生育和婚姻,我会去自己喜欢即使生存艰难的地方尝试开始新生活,也会真心的了解自己的喜好,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我或许应该做的事情。我有很多梦想,也有很多没办法放弃的事,即使生育即使婚姻也无法阻挠。我想母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一个女孩愿意为了自己的孩子迅速成长为无坚不摧的母亲,同时推迟自己生理或心理的迫切需求。这是一种莫名的责任也是一种荣光。在接受我已经是个母亲的事实后,我知道了我离不开,这是我对母亲身份的底线认知。
既然离不开,那就姑且做些可能有意义的事,至少保证已经支离破碎的自我还有复原的机会。我的经历比较特殊,在刚提出离职后发现怀孕,又在孩子五个月的时候回到了大学读博士。这些巧合和选择,让我的孕期和哺乳期都更空白更自由也更像全职妈妈。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全职妈妈的难,没有任何人是注定要为家庭付出自己的一生的,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在家庭生活中慢慢消磨自我价值。我不否认家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它不应该重要过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可以通过组建家庭的方式得到历练,但如果这种历练是一种消耗,那这样维持的家庭环境必定是不那么健康的。在反反复复思考斟酌之后,我找到了母亲和自我的暂时平衡点,那就是在保证女儿有充分母爱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升自我价值,比如拿更高的学位,看更多的书,让自己内心更成熟更有力量等。需要说明的是,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我的力量远远不够,我完全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婆婆的付出,我会是怎样一种抓狂的状态。总有人说,happy wife, happy life,但在还不够睿智的年龄,面对喜怒不明的婴儿和乱七八糟的生活时,要真正做到always happy,真的很难。我做不到,我的耐心需要以充分的睡眠和情绪表达为前提,而这两点是有一个高需求宝宝的我无法企及的。婆婆的帮助让我有了喘息的机会,这些喘息的机会让我有可能成为一个情绪平和的好妈妈。
我的女儿已经21个半月了,会在我假装伤心的时候摸着我的眉毛着急的说,不喜欢妈妈哭哭,别哭哭;会在我偷偷刷朋友圈的时候,有点生气的说别玩手机了;会记得我给她读过的绘本中的故事;能听懂一些些英语,记得一些英语单词,还会唱一点点英文儿歌。她是个很棒的女儿,因为她,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持久的喜悦感。她让我明白,原来有一种关系是这样亲密和完全内化的,原来母爱的成分中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子爱,原来在她的世界里我是深深被爱着的。她也让我看到,我曾经经历过却被忘记的幼年,以及我的幼年作用在我的成年的方式。因为女儿,我开始更多的依靠直觉依靠母性,开始更相信自己和相信女儿,我知道她的成长一定意味着我的成长,而这是家庭和谐幸福最好的方式。
在自己经历后,我了解了妈妈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也意识到需要帮助的妈妈还有很多,有职场妈妈,有全职妈妈,她们或许比我面临更多困难,比如没有脾性相合育儿观念相似的婆婆、没有稳定且充足的经济来源、或者需时同时承担孩子和巨婴爸爸的成长重担。在母亲这样一个终身职位中,如果没有很好的家庭支撑,妈妈们没有任何可以暂时休假或者干脆离职的机会。这就好比一个企业没有可靠的员工和健全的公司体制一样,是没办法一直保持健康运营的。但是,妈妈们,在你真的觉得很难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你要知道,你并不孤单,哪怕这看起来只是句苍白无力的屁话。当你在母亲身份中找不到自我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暂时停一停,哪怕孩子哭一哭,哪怕暂时将孩子交给某个笨手笨脚的看护人,你也要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让自己喘息。在需要的时候,不要害怕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软弱,要知道这比任何强撑的行为都要理智和更勇敢。最重要的,你要一直相信自己,无论现在的状况多令人失望,也要相信自己,因为一切救赎的方法和成长的契机都在你自己的意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