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3 周三 晴天
01.
天气回暖,午睡醒来,有些小小的慵懒和迷惘。想到连着的两节课,心情,似乎又跌落了一丈。
这个班,还有一篇课文没上,是《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的文字,我以为,向来都是浅显的,清淡的,但作为读者,你又不能被这看似简单得没内容的假象所蒙蔽,因为,越是淡,越是有味。越是浅,就越是有内涵。
于是,这样的文章于我这样的“菜鸟”,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课上,按部就班地理事件、析人物、悟感情。学生们还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课堂也软软的,散散的,像糖稀一般,不成体统。
两节课上一篇自读课文,是不是有些太过奢侈?算不算暴殄天物?
完成了上面的环节,决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全新的认识。
设若单单是说一说,谈一谈,想必,也不过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不如,让学生们动笔来写一写。
02.
让学生动笔来写认识,这个想法还是昨天偷空儿翻闲书时得到的小灵感。
昨天,在一本杂志的最后一页上,看到了一个题目《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文章是一位湖南的中学生写的,文字流畅而优美,情感真切,表达自然。作者谈到了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感激。
得这启发,我决定“拿来主义”。
课上,给了学生们十多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来写写自己学习这篇文章后,对鲁迅先生有了怎样全新的认识。
时间很慢,又很快。教室里是安静的。
时间一到,我开始随机点名。
前面被点的几位同学的文字,给人感觉很拘谨,很约束。
后来,班里那个戴着眼镜的,文质彬彬的男生被我点名,请到了讲台上。
他开始读:
“初次接触到您,是在小学时,读到了您的《故乡》。您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其他作家,有些刚硬,而不是用大量优美得如同诗一般的描写。我想,那也许是你作为‘民族魂’,用笔战斗一生所特有的风格吧。一字眉与一字胡,让我感到您是一个严肃与刻板的人。
后来,读到了您写的《朝花夕拾》《阿Q正传》等,书中,您用幽默又不失尖刻的语言批判了黑暗的社会与无良的人性。您真的是用笔在与黑暗作斗争。
您不顾一切回国的爱国精神打动着我,您弃医从文的睿智与远见同样打动着我。那一刻,我又感到您是伟大的、神圣的,令我敬佩。这个时候,您的一字眉与一字胡又平添了几分庄重与光辉。
直到现在,读了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我又从中感受到您的平易近人,原来您也是平凡的一员,与朋友包饺子、开玩笑,您是多么慈祥和蔼,仿佛一下子与我们贴近了许多。
您一丝不苟、仔细认真,即使是包书也要尽力而为,现在看来,您没有了严肃的气息,但我对您的敬佩之情越来越深……”
男生的文字,打动了我。
又一个女生被点名。
她开始读:
“从《朝花夕拾》走到《回忆鲁迅先生》,您给我的印象由一个朦胧模糊的身影,逐渐清晰明了,成了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
从各种资料上了解到的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用笔战斗了一生,嫉恶如仇的战士,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人。这样的您,令人崇敬,却还是有距离感。
但萧红笔下,您由一个伟人,还原到了一个凡人,一个积极乐观、认真谨慎的凡人。每一个人,都不是生而伟大,但您在用自己的生命价值,创造伟大。”
这个女孩子的文字,就像女孩子自己,温婉而端庄,又不失大气。
他们读完了,也即将要下课了。
这一节课,上得很温暖。
后记:
以上两篇文字来自初一六班刘宾毓和冯昕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