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卧猫
《阿加特》对我而言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全书共4万多字,我在外出的车程中一口气读完了它。
选择读它,是因为书的腰封上的一句话,“我一会儿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世上,一会儿又觉得这世界上没人配得上我。”
这话狠狠地击中了我,因为我经常有这种感觉。
生活中,白天忙忙碌碌,被一堆杂乱的事物包围,情绪或喜或悲,或炙热浓烈或平静如水,全情投入地去做每一件事。到了夜晚,常常累到倒头就睡,头一沾到枕头,就好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很快能进入梦乡。
灵魂拷问总是发生在清晨,当闹钟叫醒朦胧的意识,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到阳光被厚厚的窗帘挡在外面。闹钟延时十分钟,第二次响起来的时候必须起床,否则上班会迟到。
念头好像总从卧室走向卫生间的路上冒出来,“嘿,每天这样忙忙碌碌,究竟有什么意义?”坐在马桶上的时候常常很丧,细数这一天的计划中需要处理的事情,会忽然感觉一切都不值得。
而当涂匀最后一抹口红,踩上精致的高跟鞋,打开大门呼吸到外面新鲜的空气时,听到自己有节奏的脚步声,看到树木花草还在努力生长,看到阳光明媚,整个人又重新朝气蓬勃,动力满满。
《阿加特》就是在这个时候走进我的视线,好像不是我选择了它,而是它选择了我,毫无疑问,它是来帮助我的。
“阿加特”是个人名,她是一位心理病人。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即将退休的心理医生,故事就发生在他的诊室。在阿加特出现以后,医生的生活也随之悄悄改变,故事也慢慢延伸到了诊室之外,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
我以为读完这本书,书里的心理医生会像治愈阿加特那样治愈我,没想到,治愈与否依然是个谜。甚至连同医生自己,竟然也是一位“病人”。
你了解死亡吗?
苏拉格先生是心理医生的助理的丈夫,他重病在家,而且状态不好,因为害怕死亡而整日心情沉郁。苏拉格太太请心理医生到家里来和她的丈夫聊聊,希望医生的开解能调整她丈夫的心理状况。
苏拉格先生躺在病床上,一副重病在身的虚弱模样。
“医生,你了解死亡吗?”
心理医生被问住了。他从事这个职业大概50年左右,尽管他见过的病入膏肓的人不计其数,也治疗过很多因为失去亲人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患者。可是医生从来没有被问过类似的问题,也从来没有对死亡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他不知该如何对答,茫然无措,最终勉强找到了能应付这个问题的答案。
“人不都难逃一死吗?”
然而,在一个每天和死亡争斗,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病人面前,他终于缴械投降。
“不,我不了解死亡。”
“对啊,你看,一个人在真正死亡之前是无法了解死亡的,完全无法了解。”
苏拉格先生面对死亡所产生的恐惧,源于他放不下他挚爱的妻子。想到死后就再也无法见到心爱人的脸,他就心如刀割。
而心理医生是个独身者,他坦言一生从未爱过任何人。对于苏拉格先生对太太的不舍,他给出的建议是,“不必真的放下她。”而对于这个建议是否真的有道理,他自己也不明白。
在苏拉格先生面前,在一个即将死去的病人面前,医生渐渐暴露出自己的软肋——他不了解死亡,也不了解爱。
他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把心理咨询当做职业,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日子平静地过着,一转眼,72岁了,还有5个月就要退休,他每天都在做退休倒计时,剩下的每一次心理咨询对他来说都是煎熬,他只希望赶快熬到退休那天,虽然对于退休后做什么,他毫无计划。
他看上去好像什么都懂,一切烦恼在他那里都存在解决方案。可是在“心理医生”这样一个职业背后,原来他是一个同任何人一样的,会茫然会无措的灵魂。
在医生即将告别苏拉格先生的时候,作为病人,他却给了医生一个中肯的建议。
“我希望你能找到让你害怕的东西。”他重新躺回去,哑着嗓子说,“除了能让你真正害怕的,把时间浪费在其它的东西上都是可怕的浪费。”
我低头看着他耸耸肩,心想,活到现在,大多数时间不就是被浪费掉的吗?但我还是问了一句,“你怎么发现自己怕什么的?”
“依我的经验”托马斯慢慢闭上眼,回答说,“你得先想想自己最渴望得到什么。”
毫无疑问,这场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是否奏效,好像很难说,然而病人确确实实给医生上了一课。在行医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面对过无数即将死亡的病人之后,他第一次听到有人向他发问,“你了解死亡吗?”他才真正开始思考死亡,思考爱。
读到这里,我感到很震撼。我们都先入为主地以为心理医生都是身穿铠甲的生活战士,任何糟糕和麻烦在他们那里都可以得到答案。殊不知,他们也有解不开的困惑,甚至很可能,他们也不知道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生活。
“要把时间放在爱的人身上。”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可是究竟为什么?越简单的道理,越是容易被人忽略。我们都明白要善待自己的亲人,可是我们就是很容易把笑脸给了别人,而对最亲近的人,往往是摆出一副最臭的脾气。
对生活的通透和认真,不是一份职业就能给予的。哪怕是心理医生,解决过无数病人的问题,也依旧有可能,自己也是一个“病人”。
每一个人,不分职业,都该把自己当成最珍贵的那一个,时常和自己对话,想想自己最渴望什么。人生短暂,要把时间倾注在爱的人和事身上。如此,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像苏拉格先生一样,也像知名主持人李咏那样,站在生命的终点,能够说出那句“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你觉得自己忧郁吗?
于心理医生来讲,阿加特是最特殊的一位。她在他还有5个月退休的日子闯进了他的诊室,点名要他做她的心理医生。而她的病例显示她病得很重,5个月是不可能痊愈的。
最关键的问题是,医生已经对这份工作厌烦透顶,早已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病理咨询倒计时。对于目前已有的咨询,他尚且失去了热情,何况面对一个新病人?
然而阿加特的坚持让医生束手无策,在医生明确表示5个月的时间不可能让她痊愈的情况下,她依然坐在了医生对面。
而她的出现,给医生的职业以及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你今天看上去有些忧郁。不过这很正常,你一直都这样。医生,你觉得自己忧郁吗?”
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是以前没人问过我。听到之后,我感到好像自己肚子上挨了一拳。
“我……”我开始说话,嗓子却突然很干,我咽了口唾沫才继续说,“我没想过。”
她皱着眉头问:“但是,医生,你都没关照过自己的内心,怎么会把减轻别人的心理痛苦当成自己这辈子的职业呢?”
就这样,阿加特和医生之间,开启了一场互相治愈的旅程。
对阿加特来说,从来没有哪位心理医生会认真听她说话。而阿加特最大的心理问题,是父亲对她的侵犯和母亲对此的漠视给她带来的伤害。她做心理咨询,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理论上的治疗方案,或者说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医生能够认真对她进行倾听,这本身对她有极大的帮助,因为这能够让她感觉到自己是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而对于医生来说,阿加特的出现,尤其是阿加特的那个问题,“医生,你觉得自己忧郁吗?”让他开始直视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开始发现生命中的意义,开始和邻居搭建亲密的联系,开始给病人提出多去关注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这样的暖心建议。
原来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在生活中迷失,或多或少地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只是有些人,如阿加特,陷在其中不能自拔,而有些人,比如医生,对此却浑然不觉。
“我一会儿觉得自己不配活在这世上,一会儿又觉得这世界上没人配得上我。”
“我愤怒是因为我一事无成。我应该有所作为的,但我最后什么都不是。”
“我既觉得生命漫长,又觉得人生苦短。”
我想阿加特的困惑,几乎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的困惑,或者正在为此困惑着。
可是人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是在困惑中找不到答案,而是深陷泥潭,却毫无知觉。
对阿加特来说,她虽然饱受精神痛苦,却每一天都在挣扎,都在寻求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但对这位医生来说,他却从来不曾关注过自己的内心,甚至从未对自己提出过疑问。
比疼痛最悲哀的是麻木,因为疼痛代表着还在挣扎,而麻木意味着已经妥协。
在生活中,我们都该适时停下脚步,和自己对视,与自己沟通,向自己发问。因为自己才是最该被珍视的那一个,切莫因为外界的任何而忽略了对内心的关怀。
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自救
就像阿加特来找心理医生进行治疗,但医生未必可以拯救她;就像我们希望在《阿加特》这本书里找到生命意义的答案,但未必人人可以成功。
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我们最终都要自救。读书读的其实是自己,如果你在《阿加特》里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么很有可能,你会因此自救成功。
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在普通人看来,有着生活中种种问题和困惑的解决方案。然而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孤独是一种常态,它对人的入侵不会因为一份职业就停止。
就像这本书里,来心理医生这里寻求帮助的患者无数,像苏拉格先生、阿加特,还有每一位来诊室就诊的病人。大家都把这位心理医生当做开解心灵的钥匙,然而最终我们发现,这本书里最终被治愈的人恰恰是医生自己。
是那些直击心灵的问题让他重新审视他的生活,是那些病人对心灵的关注让他反观自己荒芜的内心。好在一切还不晚,改变还来得及。
医生的退休倒计时渐渐模糊,他不再每日关注还有多少次咨询才能结束50多年来日复一日的生活。
到了退休那天,医生的诊室依然开着。他选择了继续出诊,一反从前对咨询的应付心态,他真正找到了职业的意义所在。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他开始与邻居建立联系,开始关注他的家,开始买回一件又一件装饰品。
生活不再是毫无变化的复制,每一天都有了新的意义。
对于阿加特,医生曾说,“我救不了她。”而我们知道,在这场迷失的密室里,无论是医生,还是阿加特自己,都已经找到了走出迷宫的钥匙。
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即使别人可以帮助我们,但最终将我们从泥沼中拉出来的人,只有我们自己。
阿加特如此,心理医生如此,每一个人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