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主题的六本书
元芳,你怎么看?
真正的主题阅读是从2016年开始的。2016年的主题是:“演讲”、“效能”、“领导力”。2017年上半年的阅读主题是“沟通”、“学习”。
关于学习主题的书,是从去年年底到现在为止,陆陆续续读的,为了完成自己个自己制定的目标,做如下总结,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
三个网红的差异
《精进》、《好好学习》和《让未来现在就来》的作者几本都属于网红。《精进》的作者采铜是“知乎”上的名人,被公认为是“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是逻辑思维“得到”APP的音频节目《成甲说书》的作者。《让未来现在就来》的作者彭小六,则是“简书”上的知名写手。
基于这样的身份,这三本书的共同特点是:语言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可参考性很强。同时,这三名作者也更让人有亲近感:住在隔壁的小弟或大哥都可以成为专家,我也行!
彭小六:新手通吃
如果非要给这三本书分个层次,我以为,《让未来现在就来》,是写给初级学习者的。本书以“时间”为关键词,看似是在讲时间管理,但和大部分时间管理的书相比,讲的内容都更加有针对性:如何战胜拖延症?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如何进行高效阅读?如何在有限时间内高效工作?普通人如何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大家都可以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等。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图表、漫画、照片、思维导图,这些新颖的图片内容,把这本书打扮得简单可爱,就像你心仪的女孩子,怎么会不愿意接近呢!
博和专,都自有道理
《好好学习》和《精进》,恐怕是要有一些工作经历的人才会有更深刻体会。其实,这两本书都有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培养深层次思考的能力,用教科书式的表述则是“发掘事物的本质”。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通篇都在讲这个观点,当然了,成甲用了一个词叫“临界知识”,而采铜用的则是“解码”这个词。
虽然我一直觉得“临界知识”这个词有点装逼的感觉,但成甲很厉害的是,他在书中举了很多利用临界知识的例子,这些例子很鲜活,读了之后感受比较深。而采铜在书中只举了一个解码电影《卧虎藏龙》的例子,看了似乎还是觉得论证不足。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在《精进》这本书里,“解码”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
从客观理性的角度讲,《精进》更值得称道,他介绍了人们可以自我提升的多种维度:时间管理、决策、行动力、学习能力、思维、意志力、创新等。而成甲只介绍了一种:运用临界知识。这似乎有些偏颇,毕竟我们不能只用成甲的“临界知识”一个概念来解释客观世界。但是,我更欣赏成甲的写法:一本书,我只介绍一个概念,我把这个概念讲透,不是点到为止。
《精进》和《好好学习》相比,《精进》的视角更加多样化,每个视角都有新鲜的内容,就好比去吃自助餐,你可以选择到很多美味的食品,有日式寿司,有韩式辣白菜,也有中式小馒头,品尝完之后你会觉得:我还需要再来一次;《好好学习》则更加深入缜密,就像只给你吃一道萝卜炖白菜,但是却从原料的选择、营养的搭配、烹饪的技巧、食用的方法等多个角度给你介绍,吃完之后,你会觉得:我还得自己再做一顿。
三个老外的高下
学会学习,真的吗?
《学会学习》是一本买的比较随意的书,不过是看了副标题“从认知自我到高效学习”,一时冲动买的。总体来说,对我的启发不大。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论证思路缺乏科学性。原本我以为,一个教育专家写的书,应该先告诉读者如何认知自我,然后根据认知的结果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这些介绍得是科学性的,比如有心理学尤其是自我认知理论做支撑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读者只是举了一些自己和身边名人的例子。即使是举例子,讲故事的水平也一般,至少在我一个中国人看来,故事缺乏细节,说服力不强。
第二,语言很隔膜。这本书的作者,日本人斋藤孝是个60后,也许是代沟的原因,或者是中日文化的差异,总之,觉得文字乏善可陈,不能吸引我持续读下去。
第三,方法过时。书中举的例子,例如通过剪简报的方法学习,这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第四,面面俱到但深入不足。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学习方法,大概有几十种,你就可以想象,每种都是点到为止,而且有文字游戏的嫌疑,什么“翻字典断绝妄想学习法”、“张弛有度学习法”,其实并不新鲜,还有点牵强附会的感觉。当然了,这也许是编辑和翻译的问题,不了解情况,不敢都怪罪作者。
《刻意练习》,我的怀疑和深思
《刻意练习》是一本我久闻大名的书,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和《好好学习》里都提到了。貌似刘未鹏的《暗时间》里也提到了。
这本书主要内容就是两个:第一,驳斥“一万小时定律”;第二,证明“刻意练习”可以造就大家眼中的天才,顺便介绍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这本书之所以有一定的说服力,就是因为作者不是简单“破”和“立”,而是列举了大量的证据,其中有些证据是自己设计的测试,有步骤,有数据,有理论依据,其中关于大脑结构的分析,关于技能与心里表征之间的关系解释,区别于《学会学习》里只举一些“成功人士怎么做”的例子,似乎是在告诉你“他们这么做的深层次原理”。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包含特定的目标、有意识的行动和反馈,刻意练习会使人产生有效的心里表征,并逐步带来卓越的表现。以上内容是本书的核心,也是在书中被各种科学实验和数据反复论证过的。
书中举了很多关于音乐、军事训练、医学和体育的例子,太过专业,我没有一一仔细阅读。书中关于提高实验人员记忆力的例子,我印象深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就在思考:不论是音乐演奏,还是医疗手术,亦或是体育项目,都是技巧型的内容,刻意练习也许对这些项目很有效,对其他一些不是纯技巧型的内容,会有效果吗?
比如人的思维,思维方式,绝对不是一种单纯的技巧。能够通过刻意练习来提升吗?比如情绪的控制,比如性格的塑造,比如伦理的变化,可以吗?
也许是不行的,也许差异会导致方法的局限性产生。但差异究竟在哪里?我还没有思考好。
当然了,也许是可以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训练方法,更别提分解出来的练习目标了。找到目标,找到方法,这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无法判断“刻意练习”这种方法的适用性究竟有多大。总之,这本书提供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很大。
《学习之道》:学霸养成手册
《学习之道》这本书,有些内容我前几天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过。今天为了写书评,再次复习。
这本书我理解主要的读者应该是高中、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当然了,其中有些方法,也适用于上班族。
这本书最核心的概念是“组块”,我理解,就是把相关甚至是不相关的知识点,用一个概念或一个观点、一套理论融会贯通起来。
组块的意义何在?我理解,作者认为组块有三个功能:第一,便于记忆;第二,便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体系;第三,便于在不同学科之间产生迁移。当然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便于记忆和形成自己的观点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
“组块”虽然是这本书的核心概念,但基础概念却是“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没有这两种互相补充的思维模式,“组块”就无法进行,高效地学习也无法进行。
书中对大脑思考模式的分析、对习惯的产生的生理分析、对拖延症的生理分析,都很精到。我也看过一些拖延症的书,这本书的观点,理论深度和方法都讲得很透彻。
对比三个老外的观点,日本人蜻蜓点水,是“英雄介绍成长经验”式的写法,美国心理学教授(《刻意练习》的作者)缜密严谨,是“将英雄拉 下神坛”的写法;美国工程学博士(《学习之道》的作者)理性中闪着艺术的光芒,是“我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写法。
以上就是对这六本书的比较分析和反思。与大家共享。当然我现在还没有变成“学霸体质”,不是书写得不好,是我吸收能力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