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就是孩子气。——木心
“嗨!你怎么连这个也不知道?怎么学的?”
“啊,不好意思,我......我想我还是不够努力,我太无知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样简短的问答会不自觉走向一个陷阱——关于无知即有罪的陷阱。
孩童时代,快乐总是足够直接、足够简单、足够鲜活,像阳台迎着柔光绽放的柠檬花。一幅喜欢动漫人物的简笔画是快乐,一张干吃面口袋里的小卡片是快乐,一块橘子糖是快乐......当简笔画、卡片、橘子糖都变成了习以为常,再次见到它们也就失去了初次相遇时的大欢喜和大惊讶。
读书时总希望可以考出好成绩,似乎那是一个可以证明自己什么都懂的身份认证,有了这个身份认证我可以遍行世界畅通无阻。可是,当慢慢意识到追问“为什么”的能力即将消失,那些似懂非懂的身份认证就变成了求知路上的障碍,我好像什么都知道了,我可以用自己构建好了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未知事物。我有了行船掌舵的能力,却失去了快速收获更多简单惊喜的能力。苏格拉底说“我知我无知”,人对世界的了解微乎其微,却总不自觉地以为观遍了宇宙万象。而生命中的无知状态,却是最原初的馈赠。
专业学习中,我们总被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对人类社会的诸多历史现象多问一问“为什么”,我便十分懒惰地尝试将任何一句话都机械加上一句“为什么”,那个感觉像极了小时候每天不停追问“为什么蚂蚁要爬”“为什么可口可乐好喝”“为什么小孩要上学”“为什么爸爸是男人”......可久而久之,在无知状态的驱使下,对世界有了关怀。或许儿时的我们用好奇之眼观察世界时,也就这样发现了原来世界与我有关吧!于是,我们去观察更深层次的社会、国家、族群,我们开始了不同于孩童的另一种无知追问——这个世界怎么才能更好?
去感知世界需要无知,去理解社会需要无知,去团结族群需要无知。无知不是决定项,但无知不可或缺,它推动着追问与行动,它让快乐变得简单易得。无知不该被推向“有罪”的深渊,而应被看作推着人类持续爱世界的助力。所以,我想把这一辑作为“无知者”的见证,见证所有“无知”为我时刻作为新鲜的人而带来的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