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首叫“锄禾”的诗(亦为“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述了农民在烈日当空的正午辛勤劳作的场景,体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醒我们珍惜劳动成果,节约粮食。诗句琅琅上口,节奏轻快,至今仍被人们流传极广,妇孺皆知。
01.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90大寿
说起粮食,那不得不提“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为我们中国亿万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是位可亲可爱可敬的科学家。样貌平凡的他在人们的心中,是神一样的存在,是实至名归的让大家都能吃饱的真正男神。

8月9日,孙女们为袁隆平老先生举办了九十大寿生日宴,地点定在长沙圣爵菲斯酒店。众人搀扶着袁老先生坐下,席间三位孙女和5名优秀的学生拜寿,并奉上为袁老先生定制的生日蛋糕。蛋糕整体造型为田园风光,分为九层,每层各写一个字,连成了一句话:“袁隆平院士生日快乐”,在蛋糕的顶端插上了一把金黄稻穗点缀,可谓丰收寓意满满。
从记事起,我浅孝仁生对袁隆平院士的认识都是从课本上来的,即使工作后,经常会看到在田中忙碌的报道。很多时候都是匆匆一瞥照片,心里由衷地感慨到“这么出名,这么大年龄了,很多事情还是这么亲力亲为”,之后就淡忘了。

然而不知何时起,对袁隆平院士的印象永远地定格在六十来岁的年纪。谁知光阴似箭,一晃眼,他已然90岁的高齡。了解袁老先生的人都知道水稻是他一生的热爱和致力的事业,在宴会上袁隆平老先生总结了“八字方针”的经验: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02.袁隆平院士视水稻为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们说过,以前是如何地穷,很多人吃不上米饭,那时候的我还在庆幸,幸亏自己晚些出生。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想那样的场景,正如袁隆平老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上个年纪的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当被问到是否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时,袁院士很笃定地回答道“不可能了“。

也许正因为经历过,所以袁隆平院士即使有了骄人的成绩,却不忘初心、不骄不躁地一直在田野中奋斗一辈子。在本该颐养天年,好好享福的时候,可他却一直在田野中工作忙碌着,没有一丝怨言。将水稻当成自己的孩子,孜孜不倦地培育着,想尽一切办法和技术增加水稻的产量。
10年前,在袁隆平院士80大寿时,他曾说:“90岁的时候,要实现水稻亩产1000公斤。”去年5月,专家对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盖膜直播试验示范田,名为“超优千号” 水稻进行测产验收,惊喜地发现,亩产高达1065.3公斤。袁隆平院士的生日愿望提早实现了。

在生日之际,袁隆平院士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最爱的水稻,就连生日愿望都与之有关。让人不得不承认他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家院士,值得所有人尊敬和拥戴。在此祝袁隆平老先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对于袁隆平90岁高龄不忘初心,你们怎么看?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坚持更文,感恩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