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总是会吼叫?”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对孩子温柔以待,但经常还是会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大吼大叫。每次吼完孩子,我们要么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要么对孩子越来越厌恶,认为都是孩子做的不好总是惹我们生气。
不论是愤怒还是自责,都会让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家庭氛围越来越糟糕。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找到促发我们吼叫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一旦我们找到了来自孩子、环境或是我们自己想法、感受的刺激因素,就可以有的放矢的做出改变。
有一位妈妈早上醒来就觉得烦躁不安,她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她担心今天要跟老板进行的会议,很想要在自己的新工作中给老板留个好印象,生怕出什么岔子,因为今年刚刚贷款买了房,承受着很大的经济压力。
又想起不能去看女儿的田径比赛,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妈妈,她真的很想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接着想到晚上下班可能会很晚,没时间做晚餐,全家人可能又得叫外卖了,自己真是个不称职的妻子和母亲啊!
起床后,这位妈妈忙乎了半天,为家人做了小米粥当早餐,可女儿醒来后却非要吃疙瘩汤。一开始这位妈妈还好言相劝,可很快就失去了耐心。她向女儿吼道:“你当我是什么?你的私人厨师吗?就这个饭你不吃就别吃了!”
女儿继续哼哼唧唧地抱怨,妈妈继续吼叫:“你快点行不行啊!我今天可不能迟到!你知道按时上班对我有多重要吗?你总是让我买这买那,如果我丢了工作,哪有钱给你买东西。
快点!“妈妈的怒火伤害了孩子,女儿又困惑又伤心地上学去了,不知道自己究竟什么地方惹妈妈那么生气,也许是妈妈不爱自己了吧。
这位妈妈本可以通过不吼叫的方式拒绝女儿的要求,这样就不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的错,实际上女儿并没有错,只是提出了小孩子都有可能提出的正常需求,做了小孩子都有可能做的事。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促发我们吼叫的因素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外部的触发器。
女儿要吃疙瘩汤的要求就是外部触发器,点燃了妈妈吼叫的导火索。常见的外部触发器还有孩子们打闹、不按家长说的做、和家长发生争执、发脾气等。
二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这位妈妈早上起来想到的是她忙碌的一天以及工作中的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在被触发器点燃的那一刻转化为怒气,吼孩子就成为了一种释放怒气的自然选择。
经常会引发我们吼叫的原因还有我们自己觉得烦躁、疲劳、没有安全感、焦虑等。
再比如,当你看到老公把自己的脏内衣随手丢在地板上,你开始有不断升级的想法:他真是个懒鬼,我干嘛要事事都替他做呢?或者是,我都跟他说过一百次了,让他把脏衣服放进篮子里,但他根本不在乎我的要求。
想到自己跟在他身后捡衣服,他却毫不在意,你可能还会感到悲伤或愤怒,甚至上升到他爱不爱你、在不在乎这个家的高度。当你的脑海里全是这些消极负面的想法时,你的情绪就会变得更加烦躁。
老公一进门,你酝酿已久的想法和情绪就会爆发,你会冲他大嚷,指责他是个冷漠的懒鬼。如果旁边还有孩子,那么孩子也许就是下一个打击目标。
在这个例子中,丢在地上的脏内衣就是外部触发器,之后你的想法使自己的情绪升级到一个爆发点,最后通过大吼大叫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怒和伤痛。
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吼叫是由外部触发事件和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无法控制外部触发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遇事多想想积极的一面,不被自己下意识的情绪所左右,我们的吼叫行为将会大大减少。
比如孩子做了某件事情你觉得特别的生气,下意识的就要爆发开始吼孩子,这个时候,可以强迫自己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的这件事情会让我如此生气呢?我生气的根源是什么呢?真的是因为这件事吗?
就是这一、两秒钟的停顿,也许就会让你接下来的行为大不相同。当他们开始观察自己的吼叫行为,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情绪触发器以及容易让情绪升级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就会主动减少吼叫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