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收到了奥克兰大学医科的接收信。
听到这个消息。我抱着她又叫又跳。
这是女儿刻苦努力了整整一年,得到的肯定。
也是我第一次明确知道,女儿属于最优秀的10%。
我感激女儿,因为她的努力,我这个不算负责任的妈妈,第一次真正感到了欣慰和安心。
/1/
从幼儿园起,女儿一直都是个优秀的孩子。但我却不是一个负责、细心的家长。
女儿4岁,我跟她爸爸分开,独自跑去另外的城市。
因为没有把握能给她讲清楚离婚这个概念,最初我只是告诉她妈妈需要到外地去工作。她问为什么,我说要挣钱啊。这是我们大人商量好的“正确答案”。
我差不多一周给她打一次电话。我问她在幼儿园都学了什么,请她给我唱歌,给我讲她和好朋友玩了什么。有时候她急着去玩,聊不了两分钟就挂了电话。
后来她从别的大人那里听说了我和她爸爸离婚的事情。
我不知道,那个大人告诉她的时候,是因为对我的决定生气还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是一种怎样的口气。
我一直跟她身边的大人们交流,希望我们保护好她的心情和感受。
但是某人说:“你要是真对她好你还离婚干什么?” 对话无法继续,我只能把我力所能及的方面做好。
所以,尽管我知道,我的决定并没有错,但是,对我亲爱的女儿,我一直心怀歉疚。
/2/
女儿在国内上了四年小学。
她一会儿跟着爸爸,一会儿跟着奶奶,一会儿跟着妈妈,四年间辗转了三个城市五所学校。
记得有一次她去参加一个转学考试,那个30来岁的副校长责备我:都是你们大人做的事,却让孩子跟着折腾!
我其实心里很感谢他,能够当面责备我,哪怕只是我应得的百分之零点几。
庆幸的是,女儿的奶奶爷爷姑姑叔叔们,都非常爱她。每个假期,她都到亲戚家里去度假,得到很多的关心和宠爱。
女儿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每到一个新学校,她都能很快得到老师的认可,交到好朋友。
但是,即便如此,她也失去了很多东西:
不得不总是跟好朋友说再见;
练了几个月被老师说有潜力的特长,到了新的地方没有条件继续只能半途而废;
因为这个学校强调书法,那个学校强调写作,另一个学校全员跳绳。。。她没有能够持续地专注锻炼某个方面;
某些能力,比如领导能力,她没有机会去尝试。记得她在某个学校上了一个学期,像个小大人儿似的兴奋地对我说:我们下学期要竞选班长,我大显身手的时间到了!几天后,我却很扫兴地告诉她:对不起,孩子,我们很快要搬家了。
想起,每一次我告诉她需要搬家、转学的理由,她都显出与她年龄不相称的善解人意,我就不由地心生感动,还有丝丝酸楚。
/3/
10岁那年,女儿一个人乘坐12个小时飞机,从上海飞到奥克兰。好像被快递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在家里,除了妈妈,其他人说的话一律不懂,交流全靠表情和动作,除了有人对她说“mum”,她知道一定和妈妈有关。
走在路上,一次次被提醒靠左走,过马路非常危险,因为看的方向总是没有车来,没有看的方向车子却疾驰而来。
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说的话根本听不懂,好不容易有一个也是国内来的同学,却被他鄙视自己的英语实在太差。
这些事,多是女儿很久以后当笑话一样讲给我,我才知道的。
女儿的学校有个教外国学生英语的凯太太。
女儿说最喜欢上凯太太的课。在那里她不仅学英语,还聊很多事,还请她帮忙给即将出生的小弟弟编织小熊。
女儿在奥克兰的第一个生日,凯太太专门来看她,给她带礼物,陪她吃饭、聊天。
我们在新西兰没有任何亲戚,我非常感激,凯太太能给女儿奶奶一样的爱。
这是女儿遇到了贵人。但是,自助者,天助之,我相信,是因为女儿金子般善良的内心,吸引了凯太太这样的人来到她身边。
四个月后,女儿去参加初中面试,顺利通过。
四个月时间从只知道十几个单词,到面试时不卑不亢地跟陌生人谈话,我对女儿的学习能力刮目相看!
/4/
女儿的中文基础不错。刚来的前几年,还跟中国同学一起写小说,在网上写连载,也喜欢看中文书、中文节目。交的朋友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
后来这几年,她休闲的时候中文英文都看,但是朋友圈,慢慢地就几乎全是华人了。
尽管她跟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多说英文,但是我想是文化上的认同,把他们带到了一起。
这是一个我觉得两难的事情:我把女儿带到了国外,成长环境上可能好了一些,但是身份上的认同,可能会成为她多年的纠结。
不像我。我只认自己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别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是"别人的"。我尊重,认可,把喜欢的拿过来用。可能某种程度上永远不能“融入”,但是从来没有纠结过“我是谁”。
女儿的文化里有很多我没有的东西。
我非常喜欢的,是她的独立性。
她的事情,她一般自己想一个方案,然后告诉我们她需要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来帮助她。
比如说,不久前的一天,她打来电话说:我不小心丢了公交卡、学生卡,问公交公司也没找到。我已经补办了两个卡,借了钱,回家没有问题,能不能给我卡上转¥35补卡费?
还有,她从初中开始就一直坚持做志愿者工作。前几天我说,你现在18岁了,别做义工了,要不别人觉得你的时间不值钱。她说:可我喜欢做这个啊。
我虽然跟她想法不同,但是我很高兴,她有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
/5/
这次女儿被医科接收,我觉得这是一次最确切的证明,她在学习方面属于最优秀的人群。
不像在国内学校有考试分数、排座次,女儿的学校从来没有给过分数来告诉她的学习水平。
我知道女儿很优秀,两年初中、五年高中,她拿回家很多证书、“优秀”等级的学校报告。
但是,我从骨子里冒出来的谦虚,或者谦卑,总是告诉我,她有国内的数学底子,她能做得不错,但是具体到怎样的不错,我真的心里没底。
女儿心里也没底。(这就是没有标准化考试的弊端!)
所以当初女儿说要学医,我们都没有太大的把握。
学医是一条艰难的路。首先要高中成绩优秀(不是一次考试优秀,是很多次综合起来优秀),才能进入大学生物医学专业。
这个专业类似于医学方面的基础专业,大概招收1000个学生。
学习一年,这一年间所有的课程测验都算成绩,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再经过非常严格的面试,才能进入医科学习。接收100人左右。
所以基本上是一年时间,90%的淘汰率。
为了这么残酷的淘汰率,女儿真的很拼。
她的一些同学,请了专门老师做课外辅导。
因为经济能力和需求上的取舍,她没有要求我们给她这方面的支持。
她所做的,就是自己摸索。所有的节假日、周末,都在学习。
去年弟弟生日的时候,打算全家去主题公园玩一天。
女儿央求:能等我考试过再去吗?我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但是下周要考试。
我问:什么时候考试完呢?
这个考完还有另一个,差不多一个月以后吧。。。
这一年间有好几次,女儿有点犹豫。她担心不能考试全优过不了第一关,然后过不了面试,然后还要再学习6年,什么时候才有时间谈恋爱,什么时候才能工作呢?
我个人认为,权势,财富,名望,都胜不过一天天快乐、幸福的日子。
所以我告诉她,一切要看你自己,只要你喜欢就行,因为你喜欢,我就喜欢。
她又说,我也不是那么明确这就是我想要的。但是比起其他的,这个是最适合我理想的。
那就尽力去做目前能做的,做到100%,总比将来后悔没有尽力强啊。
她尽力了,她被录取到了医科!
第一次,非常明确的,我知道我的女儿是最优秀的10%。
我知道她把心和力用在哪里,她就能达到她的目标!
我非常非常开心,为我亲爱的女儿感到骄傲。
/6/
吃晚饭时,女儿谈到将来还有六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道路。
“你现在确定你要学医吗?”我问。
“对!我确定。” 她答,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肯定。
走哪条路不重要,重要的是,
生活曾带给你风雨飘摇,你还是长成了一棵茁壮美丽的树。
内心坚强,笑容嫣然。
我爱你,孩子。
我是槭树街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