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个人理想的职业需要符合以下三点:1、感兴趣,2、很擅长,3、有意义。”我们仔细一琢磨,确实有几分道理,如果你对你做的事情都没有兴趣,那做的过程一定充满痛苦;如果你对自己做的事情不擅长,那你就失去了成为一个高手的可能,最后常常会因力不从心而当逃兵;如果你做的事情在你看来是没有意义的,你就无法从中得到满足感,那幸福感又何从谈起呢?
我们一点点来分析,我们先来看兴趣,兴趣在多数人看来似乎是天生的,所以很多人抱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只是因为我们接触太少了,无法及时发现自己的感兴趣的事情。于是就有了一种说法,那就是那些很早就能找到自己兴趣的人,是极其幸福的。但为何所有人都对游戏比较感兴趣,似乎只有没有真正接触过的人才会说游戏没有意思。这让天生理论有些站不住脚。兴趣的来源可能很简单,当一件事让你内心产生一种满足感,就能产生所谓的兴趣。
有很多人建议,工作和兴趣最好不要重叠在一起,工作会产生很多额外的需求,比如收入、环境、升值、竞争等因素会夹杂其中,让兴趣变味。兴趣应该保持在一个纯净的环境中,只有这样才能在知己相聚、一人独处时,更好的抚慰心灵。其实,兴趣未必真是如此圣神,兴趣的产生有着极大的随机性,记得有个故事,老师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机对几个孩子进行表扬,比如赞扬一个孩子写作水平很高,只要继续努力,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赞扬另一个孩子表达能力很好,将来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脱口秀主持人。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孩子在各自被表扬的领域似乎真的有了很大的兴趣,最后真的像是获得了某种天赋。
我并不是想讲一个自我实现的故事,而是探索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兴趣最好的回报就是给自己愉悦感,而且这个回报越快、越大越好,故事里的孩子们能获得短期的老师的表扬,以及长期的未来预期,就会越学越有意思,这不就是所谓的兴趣吗?游戏的逻辑也是一样的,你每打一个怪都会获得经验,每升一级都会有额外的属性加成,所以,谁能逃过游戏的诱惑呢!
擅长在兴趣之后也就随之产生,当你在某个领域持续深耕,自然就比一般人要有优势一点,而这种优势会继续强化你的学习兴趣(比如你在游戏里比别人厉害,就会激励你继续努力来保持这种差距),很快一个良性循环就此形成。我们来看一个反例,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自己什么兴趣都没有,那么多三分钟热度的人存在,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兴趣是一蹴而就的,当我遇到它时,我就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当我接触它时,就知道自己是否擅长。可能除了极少数骨骼奇异的人能实现,大部分人的兴趣和擅长是一个长期的正向反馈的结果。有学者做过实验,让一群孩子去踢足球,其中对其中一部分在练习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尊重。另一部分极其轻视,还会肆意游戏破坏规则。给予尊重的孩子对足球的兴趣会远远高于后者。
当一个人兴趣和擅长反复叠加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此时就无需外界的激励,这时候所谓的意义就会产生。什么才叫有意义,意义到底是什么?当自己的行为必须得到外界的认可才有价值时;当我们面临必须追求利润价值,乃至不择手段时;当我们对某个人、某个部门、某个企业、某个领域有碰运气、搏一搏的人生态度时,我们迟早会陷入无意义的煎熬。有意义说白了就是一颗生长在兴趣和擅长基础上的物种,只要你前者足够厚实,你就会从中感受到所谓的意义。
我们到底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呢?这点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因为职业方向更多的是做出来,而不是找出来的。只要能找到合理的激励方式,做什么都可以成为自己最佳的职业方向。
内容来源:私人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