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的,“为你好”是成人世界里最大的伪命题。
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理所当然要“听我的”。
“你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妈把你养大不容易,她现在只有你”。光是这几句话,就已经让做儿女的有了很大的情感压力。虽然都21世纪了,自由恋爱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允许,还是会有“大逆不道”这样的舆论压力。
大学时选什么专业,父母觉得你应该听他们的意见。为什么?“父母吃的盐比你走的路都多啊”“你没有经历过社会的现实”。于是,才会有太多人毕业以后好几年都在耿耿于怀,“当年的专业是父母替我选的,我并不喜欢“。如果是自己选的,至少错的不后悔。
谈恋爱就更是如此,就算父母是过来人,也不可能替儿女去和对方恋爱。毕淑敏曾说婚姻如鞋。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习惯了替他们选择鞋子,所以现在替儿女选择伴侣似乎是理所当然。可是别忘了,即便是血肉至亲的父母,也不能替孩子的脚去真正感受这双鞋穿上去的舒适程度。很多人即便成年以后,父母还是理直气壮的催婚介绍相亲,就像他们已经习惯了替年幼的孩子选择鞋子一样。
我当年和男友谈恋爱的时候,我妈还没见过他,只是一听他的简单情况,就斩钉截铁的说不同意。而且她还加了一句,你男友的情况我跟你外婆说了,连她都不同意。
我的天啊,这事跟我外婆有什么关系?我外婆是太上老君吗?我男朋友是化妆成好人的妖怪吗?在你们那里现了原型吗?你就是企业面试候选人你也总得见个面才能下决定吧。而且在我妈眼里,我就是个智障吗?选的男朋友在她那里连初试都不能通过。难道我现在是小学生,我妈见了来我家写作业的同学,然后说“不准你和那个谁谁谁玩啊”。
读书的时候,感情的萌发被定义为“早恋”,只因为时间不对;刚大学毕业,暂时没有遇到合适的感情,又被介绍“相亲“,就因为时间到了。感情不是你想来,说来就能来。
“我们都是过来人啊”,你就再是过来人也不能过来替我过日子啊。
我跟男友谈了几年,也分分合合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决定结婚,应该来说,都不是一时冲动。我妈哭的呼天抢地,甚至要和我断绝母女关系。
坦白讲,那是我人生中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最亲密的人拿出最看重的关系来威胁你和另一个同等重要的人断绝关系。我一方面充满了负罪感,我也是单亲家庭,我妈养大我不容易,我为了男朋友让她这么痛苦,我真的不孝顺;另一方面,我又非常委屈,我只是按照我的感受正常的谈恋爱,这并没有错。
那时七大姑八大姨轮流劝我,无非就是‘听妈妈的话,她不会害你的“,“你妈是你妈唯一的精神支柱,你这样伤她的心太不应该了”。
我那时几乎要妥协。我从小到大都是亲戚口中的“乖乖女“,似乎这次也应该听话懂事不要让大人伤心。
我现在都记得我舅伯给我发的一个短信。他说,唯独在考虑伴侣的问题上,你的选择与是否孝顺无关。孝顺不是愚孝。如果你今天因为你妈不同意就放弃一个男朋友,你放弃的并不是男友这个人,而是你自己的选择权。你现在觉得自己是为了父母,日后你一定会为这个而怨恨父母。
他这样一说,我想起闺蜜的事情。她是在养父母家里长大的。她和初恋谈了八年,已经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平心而论,她养父母对她非常好,论付出和疼爱,真的和亲生的没差。平时母慈子孝也是其乐融融。但这次,她养母坚决反对她和初恋结婚。
她最终还是在养父母的安排下去相亲。对方是养母非常满意的对象,无论是从经济条件还是家庭背景,双方都觉得非常合适。结婚的那天,迎亲阵容超级豪华,人人都说她嫁了个好夫君从此一辈子享福。她结婚不到半年几乎抑郁到想自杀。看到她郁郁寡欢的样子,养母非常后悔,她并不是坏人,她的初衷也是希望她好。她后来悄悄跟我说,她恨养母,无论她的主观出发点多么无辜,也不能改变她的客观行为对她的造成的伤害。她后来自杀了一次,才离了婚,只身一人去了另一个城市,也和养父母很少联系。
她更恨自己,当初觉得自己是孝顺,实际上不过是懦弱。
不得不承认,很多所谓的‘为你好“,不过是在宣泄自己的控制欲。
教育家小巫说过,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逆反期叛逆期,不过是孩子的思想从小没有被尊重,孩子不过是发出自己的声音。
孩子并没有“反“,只是父母感受到权威被挑战的“逆”。
我和男友结婚以后,也免不了会有小的摩擦会吵架。尤其是在有两个孩子之后,大多数的夫妻可能都会有一些关系的恶化。有时我随口跟我妈说一下,我妈立刻就敏感的说“看吧,我当初就说过他怎么怎么样,现在果然不出我所料吧”。我妈一边说着我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你幸福,一边却又忍不住的把我选择的伴侣当作阻碍我幸福的假想敌。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这个心理,听我的,才能幸福;不听我的,那你就不会幸福的。
我前两天带我儿子去坐摇摇车,儿歌里有两句歌词:如果我总是听你的,那我怎么能比你强呢?如果你为自己多一点,那我的压力不会那么大呀。这首儿歌叫《得啵得啵》,唱的是对于父母的唠叨”你要听话你要听话“,孩子的态度是”没它的时候我想,有它的时候我烦“。虽然是儿歌,却也唱出了很多有父母的大人的心声。
我有时挺羡慕外婆对我妈的态度,因为儿女多,所以反而给了成长的自由空间。我们这一代呢,可能因为是独生子女的关系,父母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太过小心翼翼。只有自我的父母是自私的,没有自我的父母又是太可怜的。
《布鲁克林有颗树》里有这样一段经历,做母亲的得知女儿爱上了一个不合适的男人,她以自己的经验就得知这男人不会让女儿幸福,但是她并没有粗暴替女儿阻挡,她只是在心里说:
“这个时刻终于来了,无法再呵护孩子,不叫他们遇见不幸了。过去家里吃的东西少,你可以假装自己不饿,让孩子多吃点。夜里寒冷,你起床,把自己的毯子盖在他们身上,好让他们不受冻。谁要想伤害他们,你会跟他们拼命。比如那一回在楼道,我真是要把那家伙干掉的。可是终归有一天,或许阳光灿烂,他们有出去,会有不幸遭遇,而你却无法知道。你拼了一生要阻挡他们去遭遇的痛苦,会找上他们的门?“
我后来跟我妈说,“如果论排名,你和我老公在我心里是同等重要的,就算我以后离婚了,那我也不后悔,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宁愿自己去试错,也不愿意听你的而永远正确。就算是弯路,也请让我去走,去经历。也许你觉得我这是叛逆,但你真的不可能一辈子保护我。我以后尽量不跟你说我的家长里短,也会注意不在你面前抱怨我老公。这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会注意的。你也别老替我抱不平觉得我老公对我不够好。就算是神仙伴侣,也肯定都有互相磨合的地方。我知道你是心疼我,但是你听我讲的,可能不过是我们夫妻相处的冰山一角。”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与我们的父母那一辈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也爱孩子,但我们更认可纪伯伦的观点:“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我们养儿,已经不是为了防老。
我们更加注重自己灵魂的独立性和尊重孩子灵魂的独立性。我们知道,与其费尽心思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放手让他们在各种经历中独立。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控制欲强的人,喜欢替别人打点好一切的人,身边的人并不会什么都有人帮你做而感到轻松,反而会觉得压抑。因为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基本体验的权利。控制欲强的父母,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的生命力。
没有“尊重你‘的大前提,“为你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