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和诚先生一起看《奇葩说》,听到一句:“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这句话引起诚先生强烈共鸣,这正是他一直坚持的人生志向。
《奇葩说》提到这句话出自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出于好奇,我立刻下单买了这本书,然而细细读完,却发现根本没有这句话。
一种莫名的尴尬油然而生。
上网查查,想知道是不是自己读的译本有问题,或者买到了盗版,最后搜到了两类结果:一类是跟我一样尴尬的,另一类是没看书,仅仅抒发感想的。
尴尬之余,想想想来,却有一番意外收获。
1.“听说”与“求证”
从小到大,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是“听说”,未经求证便信以为真。“听说”的来源越是权威、越是有影响力,求证的念头就越弱,甚至根本就没出现过。相信权威,可以减轻大脑的思考负担,也顺应社会“大多数”的取向,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隐约成了生活的一项本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权威的地位告别神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意识到:权威也是人,权威也会有偏颇,也会有错误。越来越多人在“听说”后开始了自己的思考、求证,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甚至有痛苦的成分,就像习惯了丰衣足食的人被突然丢到了蛮荒之地。
来自外界的信息太多,我们没有精力甚至没有能力去一一求证。就像那句话是不是出自《月亮与六便士》,对很多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们至少可以在面对各种信息的时候,保留一两分信任,至少可以积累一些常识和知识,多一两分思考。
2.生活与理想
意外并不总是糟糕。诚然,我没能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找到那句话,甚至这本书的主旨跟这句话没什么关系,但因为这句话,让我偶遇一本时光遗珠。
诚实地说,这本书前三节乏味得让人打瞌睡,全靠寻找那句话的目标,让我坚持读下去,直到后来入迷,一口气读完时已是凌晨。
这本小说成书于1919年,讲述了一个英国画家追逐梦想实现自我表达的故事。与类似的小说相比,这个故事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角的塑造。男主角原本是位证券经纪人,中年时舍弃事业,抛弃妻子去追寻绘画的理想,而那时他的妻子没有收入来源,还要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不仅如此,他还给自己的救命恩人戴了绿帽子,却在勾引到救命恩人老婆以后又冷酷甩掉,后来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一起生活,创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杰作,最终死于麻风病。
以普世道德的角度评判,男主角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毫无责任感,毫无人情味,三观碎成渣。同时,他创作出了伟大的绘画作品,为世界艺术史添上亮丽一笔,天赋惊人。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个人物飘忽虚幻却又血肉丰满,荒诞却又真实。他充满矛盾,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3.平凡与取舍
之前以为,平凡不是庸碌无为的原因,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平凡不是消极懒惰的借口,而是踏实做事的基调;平凡不是丢掉梦想的结果,而是践行理想的行动。
那时未曾想到,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关卡,叫做“取舍”,关于生活与梦想的取舍。
《月亮与六便士》男主角的原型是印象派画家高更。他舍弃安适稳定的生活,舍弃自尊和名誉,舍弃道德和名利,为了梦想孤注一掷,自我放逐,实现了对艺术终极的追求。
“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男主角活到中年,终于迈出那一步,做了自己想要做的那种人,这是一种疯狂的勇气。尽管他在世时作品卖不出去,但他始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坚持什么,始终知道自己的创作的意义和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后世没有发现他的作品的价值,或者他至死都没有触碰到自己追逐的目标,他就那样默默无闻地客死异乡,就那样默默无闻地被埋葬在时光中,舍弃一切是否值得?
于男主角这样的人而言,大概没有什么值不值得,也没有过去,甚至没有现在,他只有梦想和未来。
于普通人而言,是在社会中“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还是做自己“想要做的那种人”,无论是在这二者间做出判断,还是承担选择的结果,都需要足够的勇气与热情。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