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纪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02 朱允炆很聪明,但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03 所谓能臣并不单指正臣、忠臣,也包括所谓的奸臣,它只用来形容人的能力,而不是立场。
04 一个不炼丹的道士,一个不念经的和尚,一支旁门左道之学,道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阴谋家。
05 建文帝朱允炆才登基一个月。但他显然没有到新单位上班的羞涩和谦虚,开始收拾起他的那些叔叔们。周王是第一个,被流放到云南那荒芜之地做人猿泰山。但他绝不是最后一个,而且他很快就会发现与后来者的遭遇相比,去云南旅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06 朱棣为造反准备了很久,士兵、武器、粮食都十分充足,但他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07 朱棣的理由是朱元璋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厚黑学的本领,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08 朱允炆将军队交给耿炳文的同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拼命,砍伤目标后就停手,然后送对方去医院,等他出院后接着打。朱允炆虽然从朱元璋那些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关键的一条规则他并没有领会,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条: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09 李景隆输掉战争还可以回家,实在不行就投降,而朱棣如果失败,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和屈辱。
10 平安应该算是一个极其勇猛的人,在战斗中从来都不喊“兄弟们上”之类的话,却经常表现出“同志们跟我来”的道德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