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两本书,于永正先生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曹书德先生的《走下讲台做老师》。于永正是去年12月8日刚刚离开了我们的教育大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其“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享誉大江南北;曹书德,被李希贵校长尊称为“曹公”的北京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
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最重要的心中有爱,有爱还要会表达,像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像夏日荷叶上滚动的雨珠,晶莹圆润;像一片秋之落叶落入一泓静水,无声无息;像寒冬深夜的大雪,飘洒翩然,轻轻落在故乡老家的窗台……是那样的静美、自然。
于永正先生把自己比喻成“甘草”,甘草温厚,永远是笑眯眯的模样,那样的老师谁不喜欢;甘草包容(《伤寒论》中记载的110个处方中,有74个处方中有甘草),他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甘草又调和,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都思而后行,做到“不过”,也“无不及”,让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于先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大家,而曹书德先生却是高中的语文教师。他走下讲台由推崇改变学生、教训学生、指挥学生的班主任变成了助力学生、与学生对话、平等与学生相处的教育者,由课堂的主宰变成学习的引领者。走下讲台,除了原有的老师责任,还有了朋友的身份。对话与交流由此开始,变得自然,就像牵牛花借着篱笆向上成长,露出一张张娇艳的面庞,我给你支撑着绚烂如花的生命,你装扮着我的岁月年华。
掩卷深思。距离这样的教育大家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自己太看重教师这个身份了,站在讲台上传经布道,过度的卖弄自己的“半瓶水”、炫耀自己的“一知半解”,忽视了学生自己内心的精神体验,老师的能力没有提高多少,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不会自己思考了;坐在办公桌前,面对站着的学生,自己以“过来人”自居,讲你这里那里的不对,讲你此时彼时的不足,结果学生的自信心越来越低。
新时代了,教师的身份也应该变一变了。新的学期,我要放下身段、蹲下身子,与学生同坐在一张桌子前,真诚的看着同学的眼睛,向于、曹两位前辈一样,心中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温厚,多一些慈爱,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陪同学们一起长大。
没有阅读就没有反思,没有写作就没有提升。感谢始终坚持的自己,感谢越来越优秀的自己。教育、培养学生的道路并不平坦,路上会遭遇前所未有的疾风迅雨,在风雨交加中披荆斩棘,勇涉险滩,经历一次次内心的自我冲撞,突破一轮又一轮的路径依赖。心力交瘁,只为唤醒每一次沉睡、迷茫的学生;上下求索,只因探寻通往教育本质的道路,虽辛苦,可满足。
就让教育像四季轮回一样静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