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如何获得心流(心流概述3)

心流,指的是当人们沉浸在当下着手的某件事情或某个目标中时,全神贯注、全情投入并享受其中而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Csíkszentmihályi, 2008;Carter, 2015)。

奇克森特米哈伊曾描述道:“你感觉自己完完全全在为这件事情本身而努力,就连自身也都因此显得很遥远。时光飞逝。你觉得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想法都如行云流水一般发生、发展。你觉得自己全神贯注,所有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我们来看看Apathy到底是什么。

心流的产生与一件事情的挑战程度和我们自身对应这件事的技巧程度息息相关:

如果挑战程度中偏高,技巧水平却很低,我们会对这件事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根据具体的挑战大小)(Anxiery, Worry);

如果挑战水平中偏高,技巧水平偏中,我们会对这件事感到“被唤起”,有兴奋、有紧张、但不会感到无聊;

如果挑战程度偏低,技巧水平偏高的事,我们做起来会感到放松;挑战程度适中,技巧水平偏高的事,则让我们感到“有掌控感”。

而如果挑战程度偏低,技巧水平也中偏低,我们就会对这件事感到不同程度的无聊,又无聊自己又做不好的事,最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彻底的无感(apathy)”里;

相反,如果挑战水平中偏高,技巧水平偏高,我们就比较容易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进入心流。

所以幸福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容易获得,如果你一直做简单、毫无挑战的事,你不会从中得到心流的幸福感。而面对挑战,你还必须掌握足够的技巧,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事都是刚做的时候觉得没意思,投入一定时间学习、练习之后才会觉得有意思,就是这个原因。


奇克森特米哈伊认为,apathy(无感,冷漠)不仅不会“比无聊或焦虑状态更好”,反而是会带来“非常消极的后果”的——“放松是好的,因为你还能感到舒适,但无聊(boredom)就会产生反作用了,而无感(apathy)则会带来非常消极的后果,因为你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干出什么实际的事情,你既没有在运用你的技能,也没有接受到任何挑战”(Csíkszentmihályi,Ted2004)。

可以这么说,在奇克森特米哈伊看来,放任自己处于无感(apathy)的状态非常消极。


在这个图表中我们也能看出,“apathy”是与“flow”完全背道而驰的状态。

不过,人们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Csikszentmihaly(2004)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调整事情的“挑战与技巧”来让自己达到心流的状态。比如,当一个人处于“焦虑”的状态时,便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技能以应对挑战,帮助自己进入“心流”的状态。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让自己进入心流的状态呢?

以下的tips可能可以有所帮助(Cherry, 2016; Csikszentmihaly,2008):

1 尝试更多的事情。

正如奇克森特米哈伊所说,在为喜欢的事情努力时、当内在动机存在时,人们会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而只有通过实践去尝试做一件事,你才会真正知道自己对它的感受。靠想象、分析和测试都是并不能真正帮你做到这一点的。

2 对“挑战”与“技能”的评估与调整。

当你发现一件事情充满挑战,而自己却技能不足时,应当及时学习新的技能以应对挑战;相反,当一件事情挑战不足时,适当地增加难度,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入心流的状态。

3 设立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主动寻找反馈。

当目标越明确时,人们对于自己能否胜任就越有把握,也越能够专注地努力,而不会左顾右盼、犹豫拖延(Lee, 2005)。而寻找反馈,能够帮助人们根据反馈做出及时的调整,避免反复碰壁而消耗热情与精力。

4 在完成某一项具体的任务时,以下的小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集中注意力(Carter, 2015):

(1)明确拆分任务进程表,清除杂念:当开始做一项任务的时候,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件事、还有哪些任务尚未完成等等念头使得我们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手头的事。因此,用清单列表将一件事情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任务,并为每个任务分配时间。在每次开始一项任务时,对照列表,明确自己目前的进展,能帮助清楚杂念——因为你知道在这个时间里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把这件事做了就好。

(2)减少外界干扰。在你准备开始之前,你需要了解哪些东西容易对自己造成干扰,并提前阻止它,例如将手机调至静音或者暂时屏蔽一些群消息等。

(3)深呼吸、白噪音、轻音乐、或者冥想等都被认为是很好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入状态。

摘自http://www.jianshu.com/p/134e8ef80bf8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