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多年前给孩子们上《草船借箭》一课。其中的点点滴滴我想与大家分享。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课题。“孩子们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谁借箭?跟谁借?同什么方法去借?”通过引导,让孩子们巩固课题扩展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生汇报小结:诸葛亮用草船去跟曹操借箭。 由此入手进入课文的学习。“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在书中寻找答案。然后让学生自由汇报预习的成果。这个环节不光是让学生汇报预习成果,也是训练他们组织和提炼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孩子们表述时,他得到了同学们投去的羡慕的眼光,为自己增添自信。为下一次表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孩子们急于在书中寻找答案时,我提示他们要抓住关键词。用眼睛获取重要的信息,大脑快速过滤、提炼、组织语言,最后达到最佳的汇报效果。孩子们用最短的时间抓住文中“妒忌”一词。导出了草船借箭的起因: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据史料记载,周瑜为人气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在这样的情形下,周瑜以大都督身份, 下达军事任务给诸葛亮:十天造10万支箭。“军令不可违。违者杀无赦。”诸葛亮一定不敢推辞。以此推理。周瑜此计万无一失。可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岂会甘心上当呢?这时,他想到了一个人,于是他将计就计。向曹丞相借箭用用。借曹操的剑来日与朝对战。此乃妙计!难怪周瑜临终前还在念叨“既生瑜,何生亮。”。是至死仍对诸葛亮的才干比自己强耿耿于怀呢?还是悔恨老天没给自己太多时间继续跟诸葛亮斗呢?一声声悲叹,我们已无从可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诸葛亮真不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者。这一招可谓堪称经典。“孩子们,其实原著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等着你去阅读。例如“空城计弹琴退敌兵”“诸葛亮三气周瑜”等”。这一句话激发孩子们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于是我们班级阅读整本书活动之旅正式开启。
教学札记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