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是早上去听一上午的讲座。准备好了出门之后,自己开始怀疑要不要去。因为这次开讲的人名气并不大,可能没有什么人去听,加上去的时候下着暴雨,走在半路时,这种不想去的念头愈发的强烈。但是最后自己还是去了,因为实在是不想呆在家里,说不定可以在雨中偶遇白娘子呢。其实之前自己就有查过开讲人的信息,这次开讲的至少我认为是一个实力派。虽然名气不及其领域内的大牛,但是通过对其在网上发表的文章和微博的查阅,三观与人品与我都相近,而且讲授的肉容还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决定还是去了。
之后一路上,我也在思考自己之前为何会有想去却又退却的念头。自己一开始想去是因为自己觉得可以在这次讲座中学习到干货,后来退却,是因为预计没有什么人去。首先这个预感就是不确定的,事后也证明自己的预感是错的,去的人还不少,讲座的质量也比较高。一件事情如果我认为是对的,那么再多人反对我都会去做,但是如何知道这件事情是对的呢,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有多少人认可,好比刚刚的好评一样,一个讲座的好评就是很多人去听。因为没有什么人去而自己也不想去,是因为自己将去的人多少作为这次讲座是否有价值、自己去的对不对的评价标准,如果是在网上购物,那么这还有一定道理。但是用在里就不一定对,因为去听的人都还没有听过,无法评价其好坏。顶多以之前听过的作为参考,毕竟作为独立事件,前面的讲座质量不能决定以后的质量。如果当时仔细思考的话,自己当时犹豫不去的理由其实是有毫无道理的。现在我再想一想,也可能是因为下雨。如果是出太阳的天气,自己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的想法。但是下雨就不一样了,凌乱的发型、模糊的眼镜、滴水的鞋子,都让人潇洒不起来,很容易诱发自己低落的情绪,当然会降低参与的热情。
不过有点奇怪,自己真的是因为这个原因么,如果是,为何自己脑子里第一时间没有想到呢?一个人只要是精神正常,那么自己内心活动应当是可以准确感知的,由此产生的情绪也应该是明确感觉到的,一件事情做与不做的原因竟是情绪上的,但是事中竟没有任何的感知,而是事后回想起来,这是真的有可能的么?
是自己事后在给自己的没能力正确分析出原因而又不想承认所以用情绪作借口。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特别是在智商上。如果承认自己就是分析不出原因,就是承认自己笨。没人愿意承认自己智商不如别人,小时候你如果说别人体育不行,或许别人笑笑就没事了,但是你要说别人智商有问题,别人准跟你急。但是人就是一次又一次得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改进才得以进步的。不愿对面自己的弱点,这是人的天性,而学习就是反人性的行为,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面对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不足,面对别人的批评意见时不断反思才能吸取其中有益的部分,并无视过滤其中对自己的评价部分,以免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不必要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