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 一生都要保持终生进步的心态。
终其一生面对任何事情始终保持“孝”的心态,实践人生进步的根本,用到生活中就是“忠”,儒家是“孝”,有“忠”有“孝”,把“仁义”落地,灵魂中“真正的自我”才得以培养。
最基础的“孝”,一个人应当对得起自己的父母,“仁、义、勇”俱全。
最大的“孝”,对得起人类全部文明,有仁有义。
礼乐人生
仁智勇全面磨砺,面对具体事情,没有特定的行为标准,良心是标准。
“忠恕之道”: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想要的,试着施与别人。
“忠恕”是上下结构,“忠”是由“中 心”组成,“恕”是“如 心”组成。
“忠”: 往心中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找理由,不放过自己的不成熟,要求自己的人生不断进步。
“恕”: 将心比心,宽容体谅他人的不成熟,保持对他人的心灵人格的尊重。
以此磨砺“仁智勇”人生。
“礼乐”人生是应当追求的理想生活。
懂得“仁义(仁智勇)” “孝” “忠恕”,面对“生”和“死”就能从容。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越来越正确,能处理好活人的事情,也能处理好死亡的困境。这些正确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好好的活着,好好死去,这就是礼乐人生。
“礼”: 人生中各种各样需要遵守的原则,不是为了遵守而遵守,是服务于我们的幸福“乐”。“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
“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活着: 不铺张浪费,不被形式主义的“礼”束缚,恰当就好。
死: 对待死,真心怀念最重要
礼乐人生: 活在自己认同的人生状态中,才是我们的幸福。起步于理想,在现实中努力耕耘,收获心灵的满足。
学《论语》有什么用?
论: 把一些东西编在一起,有挑选、整理、总结的意思。把孔子和诸弟子语录汇编在一起的一本书。
故事分享
知人为智
懂得天体物理,懂得生物优学,不是大智慧,只是拥有知识。面对人心,拥有的判断力才是真正的智慧。
真正深沉的智慧是能够沉静下来,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历史,顺着他的心灵上每一条隐秘的纹路走进他内心深处的那些欢喜和忧伤,那些心灵的愿望。
知人以后要做什么?
把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会核心价值的,给他们一个好空间。
“错”是把他们安置在一个位置上,放在“枉”者的上面。“枉”就是那些不正直、不那么高尚的人。
贤达、善良的人,符合核心价值的人在那些不善良、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
“能使枉者直”的标准,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恶,没有十全十美的善,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恶,人性中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环境中,或善或恶,受环境影响会有所释放。
“能枉者直”的定义: 也许他不那么高尚,做法有一些促狭,有一些卑鄙,当了解人心时,有一种力量,让他在跟你合作的时间里,表现的正直坦荡一些,如果能,就是“能枉者直”。
人生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是把自己手里的坏牌打好。
怎样“知人”?
一开始看他做事的动机,再看他做事的经过和使用方法,再看他做一件事,什么叫结束或者没结束。不是看他做事物物理过程的终结,而是他的心是否安顿。有些事情做完了,心有不干,还要做;有些事情没做完,心里已经做完了经过这个过程分析,他的真面目就藏不住了,明白了这个人的心。
“知人”很重要,还有“知人”的方法,不在静止的一点上考察一个人的言与行,不断章取义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人。不仅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不单看一个结果,更在动态的过程。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目的,从背后追究真正的原因,看一个人的过错,每个人都可以归类,叫作:“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每个人的过错都是可以归类,某一类的人所犯的错误,看一个人的过错,在过错里最见人心。
因为太善良,过于慈悲所被伤害,能看出这个人心中的深刻善良。
观察过程两方法:
1. 犯错之后的态度,犯错是否改之,错了不该叫过错。
2. 不贰过。不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
看内在还是看外在,差别很大。看动机、看方法、是否安顿、是怎么获得大智慧。智慧的获得,不是品评人物,是为了有用,“知人”之用知道如何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