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这本书时马上撕掉塑料封皮打开看,第一次没读介绍,先沉浸书里寻找自己的感受。读完后太惊讶了,谁会想到写雪花和墨滴的相遇呢?下雪天推开门把雪花冲到空中,很正常的事,又会被谁拿起笔写下来呢?美丽的故事真的需要体味。我的感受还太浅,返回来重读介绍,再读一遍、两遍、更多遍……
雪花和墨滴,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却在一个美丽的故事中相遇了……
画家的墨滴一不小心被风吹出了窗外,而她其实一直想要留在家里,成为那些美丽画作的一部分;雪花一心想要被风吹到某个美丽的地方,比如流动的小河、五颜六色的马戏团、欢乐的孩子中间……当他决定要“轻轻地落在甜甜面包房的玻璃橱窗上”时,偏巧有个男人推门而出,带起的风又将雪花吹向空中。(而这个男人,正是墨滴的画家主人!)就是这股“人来风”,让雪花飞向了墨滴。
似乎那一刻,就是雪花和墨滴的命运。而这“命”的“运”动中,不也有着风的推动与画家的无意为之吗?
书中那位画家推门的细节,也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开门、起风这样的小细节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就像人们总是祈望着有这样或那样的契机可以改变生命的曲线,使之变得更加完美。这处细节无疑就是其中一种。对于听我们读这个故事的孩子而言,我们可以借此启发他们、引领他们勇于改变,大胆尝试,去追寻更加丰富的人生。
我们见过双线叙述的故事,见过两拍子的节奏,见过镂空的设计,见过可预测的文图关系,也见过大幅的拉页……但把这些创意元素叠加在一起的绘本,就不常见了。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在亲子共读绘本的时候与孩子讨论美并不是那么容易。生活中的美或许可以用眼睛去发现,但隐藏在文字和图画中的美,却带有符号特性。加上家长和孩子间岁月的隔阂,父母将自身对美的感受,用言语传递给孩子,就更是一件难事了。
而《雪花与墨滴》却可以帮到我们。白色的雪花和黑色的墨滴在艺术呈现上展示了作者的匠心。每一次,当墨滴的黑页出现时,孩子们就会静静聆听墨滴的心声;伴随着翻页,孩子们会受到听觉的引领,用双眼静静地去欣赏,想象着墨滴在画面中可能行经的地方—因为墨滴的镂刻位置也是随风飞舞,而墨滴总是和雪花的画面擦肩而过,直到翻到中间的大拉页—他们正面相逢,孩子们终于和我异口同声地喊道:“哇哦!”
双面翻不仅是一种书本艺术的设计,也增添了额外的童心效果:明明孩子们已经知道了中间拉页的存在,他们还是期待着再一次从封面开始新的相遇,然后再一次异口同声地喊:“哇哦!”
这本书独特的审美还体现在前所未见的创意和想象。书中充满灵动的创意和形式感的变化,会让儿童更容易获得绘本的精髓。而双线叙述的方式也给孩子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讲!因为是写给儿童看的故事,所以要简单。雪花和墨滴,没有相关性的两段旅程,却表达出对同一种命运的不同路径的思考,以及对各自内心诉求的渴望。要注意的是,两位主角虽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境遇,但一定有着某种一致的精神追求,这样才能在偶然或者必然的相遇中拥抱彼此。
这样一本一翻开就能吸引我们的书,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