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时间:2017年7月10日-12日(周一到周三,工作日)
分析对象:普通上班族(一般职员)
分析目的:通过分析找到自己的时间黑洞,思考如何提升效率
具体分析:经过三天的记录,综合得出自己的时间安排比大体为日常消耗43%,重要不紧急时间支出20%,重要且紧急时间支出11%,紧急不重要时间支出20%(此占比未统计夜间睡眠时间)。
由于此前并未关注过自己的时间支出,也没有了解过别人的,因此只能通过主观判断其合理性。个人认为:
1、日常消耗(不含夜间睡眠)。分日看,最高一天占比47%,最低40%。即一天一半的时间要用于日常生活,即吃喝拉撒,这属于刚性需求基本是无法压缩的。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如果占比可为40%-50%之间那么尽量保持在范围值的较低水平,即40%,大概时长360分钟=6小时,相比最高一天占比节省了2小时,此时间可算作时间黑洞。
2、重要不紧急。这部分非常关键,这类事情做得越多,自己的提升也就越快。基本每天不分伯仲,差不多都是3小时或3.5小时。这部分应该作为雷打不动的时间投资才对,但由于工作压力可能有时候也并不能做到。如果能将刚才日常消耗节省的2小时中哪怕拿出1小时来放到这部分投资商,那么每天可以有4-4.5小时的投资。
3、紧急且重要。个人认为这部分属于拖延带来的“罪”,分日看,只有最后一天没有犯这种错误。前两天都有12%-20%的时间用于“赎罪”。大概也有2-3个小时的支出。这部分其实完全可以避免,让它早点处理变成重要不紧急。
3、紧急不重要。基本上都是上司或别人认为对他们有帮助,而从我的角度来讲没什么太大价值的事情。可能对于我来说勉强可以算作人际关系的投资。占比变化还是蛮大的,可以是16%,但有一天居然达到了30%。这属于无法控制的但又推不掉的事情,所以必须留出这部分时间加快处理,时长控制在每天20%及以下,即大约2.5小时。如果这样保守估计大概能至少节省0.5小时。
4、不紧急不重要。属于一些杂事儿,这部分个人感觉自己控制的还不错,占比只有个位数,大概半小时,最多也就一个小时。但如果能推出去的话就不自己干,或者压根不干。能节省1小时。
因此我认为自己可以调整的时间黑洞理论上大概是3小时。
收获经验:1、记录可以提升时间的利用。我相信如果有个什么东西能自动统计时间支出的话得出的结果是没有我这三天一笔一笔记录的效率高的。因为记录本身就提高了对时间支出的注意力,注意力在哪儿才是时间投资的根本。
2、四象限记录法,提升时间利用率。虽然记录会让人将注意力放在时间开销上,但如这三天这般细致的记录还是蛮消耗精力的,毕竟我们不是柳比歇夫,不需要那么细节的记录。因此,我认为四象限记录是最好的选择。即,列出待办清单,将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分别安排在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等四个门类下。标注序号,只记录时间和序号就好,并且也可以清晰的引导自己多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尽量放弃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3、长期坚持才有效果。时间管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只是分析出来或者只是记录并高效三两天并没有什么用,一切都是基于长期的坚持,习惯化后对自己产生深远的影响的。这个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反思,优化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