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个主题(死亡,自由,存在性孤独,无意义)
死亡:“每一事物都在尽力维持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的一个核心冲突就是,对死亡必然性的意识与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之间的张力。
自由:个体对他自己的世界、生活设计、选择以及行为负有全部责任-也就是说,个体是自己世界的创造者。“自由”在这种含义上,带有一种可怕的暗示:它意味着在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并不坚实-什么都没有,是空的,无底深渊。所以,存在主义一个关键的动力性冲突就是,我们无根基的处境与我们对根基与结构的渴望之间的冲突。
存在性孤独:无论我们之间变得有多么亲密无间,仍然存在一个最终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自一人进入这种存在,同时也注定要独自离开。
无意义:我们每个人就必须构建自己的生命意义。然而,一个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意义能否坚强到令其能容忍生活?人类这种寻找意义的生物,却被投入到本身毫无意义的宇宙之中,于是,存在的动力性冲突便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滋生出来。
2. 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对抗死亡/生命恐惧
死亡的观念不是宣判我们将以恐惧和黯淡的悲观主义方式存在,而是像催化剂一样将我们拉入更真诚的生活方式中,增加我们在活着时的乐趣
真正的死亡
艾伦·夏普在《格迪斯的绿树》(A green Tree in Geddes)中描写了一个小型的墨西哥公墓,分成两个部分:“死者”的坟墓仍有生者供奉鲜花装饰,而“真正死者”的坟墓则无,人维护--没有活着的人记得他们。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一位非常年迈的老人过世时,很多其他人也跟着死了;死去的人把他们带走了。所有新近死去而没有人记得的人,在那时就成为“真正的"死者
死亡焦虑--人类试图获取象征性的永生模式
- 生物学模式:通过子孙后代、通过无穷无尽的血缘连结而活下去
- 神学模式:在一个与此间不同的更高等的存在层面活下去
- 创造性模式:通过个人作品及其创造性的长久影响力,或是通过对他人的影响而活下去
- 永恒自然的主题:通过与支配生命的自然·力重新连结而活下去
- 超验的模式:在一种非常热切,以至于时间和死亡都不复存在的状态中,通过“忘我”而活在“持续的当下"
对抗死亡的两种基本防御
以概括、笼统的方式看,这两种防御构成辩证关系-面对人生境遇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模式。人与人之间或是融合或是分离,或是互相嵌入或是特立独行。人们或是通过“出类拔萃”来证实自己的自主性,或是通过附着于其他力量来寻求安全感。人们要么变成自己的父亲,要么永远作为儿子。这正是弗洛姆所表达的意思,他把人描述为“渴望顺服或是贪恋权力”。
独特性 . 工作狂 . 强迫性个人英雄主义者
他什么也没做--在浪费时间;而我刚好相反,做着有用的事,读书、学习。简单地说,我在进步。一切都还不错,直到内心的顽童问了几个可怕的问题:什么进步了?如何进步的?以及(更可怕的),为什么要进步?从那时到现在,这些问题一直深深地困扰着我。它们强有力地让我认清,我是如何蒙骗自己的,我通过把自己不断地投进未来而产生了战胜死亡的错觉。我的存在不同于蜥蜴的存在;我准备、我成长、我超越。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这样描述:“有目标的人一直试图确保的是,虚假而不切实际的永生,通过把行动推向未来,而使他的行动不朽。他爱的不是他的猫,而是它生的小猫;其实也不是小猫,而是小猫生的小猫,如此一直穷尽到猫族的终极。”
终极拯救者
个体发育重演着种系的发展。个体在身体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历史的镜像。在人类信念中,最明显、最清楚的社会属性就是,存在着一个全能的解救者:永远关注着、热爱着、保护着我们的力量或物质。虽然它会让我们冒险走到无尽深渊的边缘,但它终究会拯救我们
心理病理现象的整合观点
人们通常不是建构一种单纯僵化的防御,而是以交织在一起的多重防御来对抗焦虑。大部分的人会同时通过自己神圣不可侵犯和存在终极拯救者这两种信念来对抗死亡焦虑。虽然我在之前以辩证的方式介绍了这两种防御,但它们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因为我们拥有一直在关注着我们福祉的、全能的神或力量,所以我们是独特的、不朽的,并且有勇气摆脱困境;由于我们是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生物,所以宇宙中的特殊力量才会关心我们;尽管我们的终极拯救者是全能的,但与此同时,他也是我们永远的仆人。
人们努力让自己获得独立、发展个性、确认自己的自主性、向前迈进、实现潜能。可是发展到一定时期,面对生命会让人感到恐惧。追求个性,或是独特性的确立,这些都是有代价的:它们必然伴随着可怕的、无保护的孤独感-为了缓解这种感觉,人们反其道而行:“退行”、放弃个体化、在融合中寻求慰藉、消融自己、臣服于他人。可是这种安慰并不稳定,因为这种选择同样会引发恐惧死亡恐惧:放弃、停滞,最后会导致毫无生机。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恐惧的两极-生命恐惧和死亡恐惧-之间循环往复。
3. 责任和意志
如果一个人了解自己的渴望,他才能为自己而行动(愿意成为自己)
责任是一种存在关怀
个体构建了自己和自己的世界,也因此为此负责,这个认识是令人惊恐的洞察。想想它们的含义。如果不是个人的创造,世上万物都没有意义。宇宙不存在规则、道德系统、价值、任何外在的参照物和宏大的计划。在萨特看来,个体本身是创造者,这就是他说“人就是要成为上帝的存在”的含义
愿望-行动
为何难以决定
决定是一种边缘体验。完全觉察到个体的存在情境,意味着个体对自我创造的觉察。觉察到人塑造了自己、没有绝对的外部对象、人赋予了世界的主观意义等事实,就意味着个体开始认识到自己根本无所依靠。
重大的决定不但使人面对无所依靠的焦虑,也会威胁个体对抗死亡焦虑的防御机制。通过使个体面对可能性的限制,决定挑战了个体的个人独特性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迫使一个人接受自身的责任和存在性孤独,并且威胁着人的终极拯救者信念。
4. 存在性孤独
孤独与关系
- 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共生融合与分离的问题。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人一方面不能为了逃避孤独而使自己成为他人的一部分,一方面也不能为了对抗孤独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工具。
- 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存在的。但是孤独感可以被共享,爱能够弥补孤独感带来的痛苦。布伯说:“伟大的关系可以突破孤独的障碍,压制它的严厉规则,在不同个体的自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跨越对世界的恐惧深渊
如何建立关系/人际心理病理
- 活在他人眼中
- 融合
- 性和孤独
- 其他关系挫败的形式
5. 意义的问题
需要意义的个体如何在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中找到意义
- 普遍意义:人不能期望完全了解一个意义,因为意义处于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维度之上。
- 世俗的个人意义:人完全浸入生命之流中是既美好又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