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组织去崇明玩,偶尔在老街上看到卖甜酒酿的,感觉相当不错。但就怕不好吃,所以先尝了一下,味道真不错,甜而不腻。所以就买了一盒,同行的同事们在我的介绍下也或多或少的都买了。很多同事回家后,就按照自己的口味做着各自喜欢的东西。有直接吃的,也有做酒酿圆子的,也有酒酿潽蛋的,纷纷感觉这酒酿真的不错,有的还抱怨当时买少了。
酒酿在农村也不是啥稀罕物。当然如果家里没有富裕的粮食,那是不可能用糯米饭去做酒酿。一般都是在过年时才会到集市上买糯米做圆子或包粽子的。所以在80年代以前,酒酿也确实也是稀罕物,糯米的产量本来就不高,生产队也不可能专门种植糯米,交公粮可不交糯米的。所以一般也吃不到甜美的酒酿。只有到了农村实行了承包制以后,才有可能自家种点糯米,做酒酿的人家也渐渐多了起来。
做甜酒酿也不复杂,一般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糯米浸泡一夜,让其吸足水份。这个和做圆子差不多,只不过圆子是要去舂成米粉的。
2.上锅蒸二十五分钟。
- 蒸好后,晶莹剔透。
4.找一个干净的坛子,用开水清洗干净,在太阳下晒干,确保它无水无油。 - 蒸好的糯米晾到温热(30度左右吧),撒入甜酒曲(根据糯米饭的多少,放入不同量的酒曲,稍稍多放一点也没关系)。
- 倒少量的凉白开拌匀,用勺子按实,再在中间挖个小眼。
- 盖上盖儿,静置一边(根据室温的高低确定静置时间,室温高时间短些,室温低时间就长些)。
- 一般两天后就发酵了,再加些凉白开拌匀(为了有更多的汁),用勺子按实,中间挖小眼,再静置一边。
- 经过一天一夜后再取出酒酿,那味道就是甜甜滴,糯糯滴。
我第一次吃到的酒酿是奶奶亲手做的,第一次吃的时候,没觉得有多么的好吃,口感绵绵的,软软的,有一股淡淡的说不出的酒味,还有点甜有一点点酸,当时觉得不可思议。总感觉好好的糯米饭蒸着吃就可以,一粒一粒的吃起来口感多带劲啊,为啥就要做成酒酿吃。酒酿的口感感觉是不如直接吃糯米饭好,但是酒酿里面的汁水确实好喝!虽然有酒味,但又不上头,甜丝丝的又没有现在的果汁饮料那样有那么多的糖在里面,喝多了就腻人。酒酿那甜味纯粹是天然发酵所得,不再额外加入糖。酒酿的汁其实就是一种米酒吧,但又没有常见酒类那种刺鼻的冲味,很多人会不习惯。但这个米酒不会,所以很容易上口,忍不住会多喝上几口。
想想古代所谓的大碗喝酒,其实喝的就是这个米酒。什么李白斗酒诗百篇,唐代的酒大概就是这个米酒吧。但不管怎样,这个酒酿汁水喝多了确实也会醉人。就是因为度数低,很容易上口,不知不觉就喝过量了,这个米酒还是有后劲的,特别对于小孩来说,弄不好就会醉!自己小时候也曾贪杯多喝了,结果睡了一下午才醒来。
做酒酿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竟然也是因人而异。有些人做的就是好吃,有些人做的就是不行,不是甜的,而是酸的。我家里我奶奶做的就是甜酒酿,而母亲做了几次就是不成功,口感就是不如奶奶做的好。究其原因,每人手上带的细菌也不同,在用手混合时对后面的发酵有很大的影响。既然大家都不喜欢,后来母亲就放弃了,要吃酒酿就得找奶奶。即使是好吃的酒酿,时间也不能放得太长,时间一长发酵就过了,再也喝不到那甜味的汁水,变成酸涩了,再也无法入口。所以 每次奶奶做酒酿,也只能用小坛子,就怕吃不完又是一家一家的送,送不完只能喂猪,太浪费粮食了。
现在奶奶年事已高,家里也没人再做酒酿了。这次崇明之行,吃到这甜美的酒酿,不禁使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围在奶奶身边看奶奶做酒酿的情形,以及吃到那自家做的酒酿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