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兴趣与关爱,我们会“移情别恋”人事物,因为深爱着自己孩子,我们才更要警惕对孩子消极的“移情自恋”,要通过反思稍稍改进一点点也好。
理解“移情”在于提升自我觉察,促进关系和谐,家庭教育中最考验我们的也是关系处理,表现出来的就是移情现象与思考。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具有独立自主不服气特点,对于父母来说原本顺从乖巧听话的孩子,仿佛一夜之间好似脱缰野马不听使唤,亲子之间冲突也就常常难以避免。这种冲突对于家长来说,更多意味着“移情自恋”。
孩子初中时候,父子之间冲突很多,表现为平时不上心过问,一旦成绩不佳就会着急上火;作业开始不关心督促,一旦完不成耽误休息就会生气指责;乃至于恼羞成怒时候,口出刺激话语,“你看看人家谁谁谁是怎么做的!”
根据心理动力学操作手册,“移情”分作三类:情感移情,关系移情,置换移情。上面例子分析如下:
作为父亲而言,对于孩子的情感移情是急躁、发怒、恼怒,全是消极情绪,过后看这些当然无助于促进孩子学习,一个人备受指责打击就无法听进建议,这是心理本性决定的,从谏如流是要具备条件的。
对于孩子的关系移情也是明显的,反映出作为父亲的人际关系处理模式。这里的关系移情特指人际交往关系模式,处理问题的习惯方式,一个总是指责孩子有问题的家长,就看不清自己应该负有的教育责任,就是推卸责任的无能表现。过去成长经历习到的无效处理问题方式,变成处理当前任何问题的模板,在家与孩子如此相处,在外与别人也会如此,行为总是诉说着特定关系模式。
对于孩子的置换移情也有表现,就是把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其实就是把对孩子的不满委婉化,通过指责或者表扬其他孩子来嘲讽自己孩子,农村“指桑骂槐”其实就是置换移情。
这种亲子互动的糟糕表现,用移情来解释就是如此,不是孩子真的不好,暴露的全是作为家长的人格特质。因此说,一个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家长,才会严格要求孩子,一个无能自卑的家长,才会移情投射方式苛责孩子。
这时候的负性移情,其实就是家长的“自恋”表达,自恋看似理直气壮,其实自卑无能,正因为无能为力帮助孩子,只好通过“暴力沟通”虚张声势。一定意义上说,家长这个表现正是一种代偿,代偿着自卑下面深深掩藏的一份无奈的辛酸的关心。
因此觉察家庭教育中“移情自恋”很重要,这不是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恰恰反映折射家长的自身素质与水平,不能有效帮助孩子,起码要做到闭嘴,不帮倒忙。
当然最有效的还是要教育,毕竟这是家长的责任所在,唯一的有效理念就是“关系先于并大于教育”,具体方式就是借助移情体验,促进积极情感链接,反思自我关系处理模式,直面问题来有效帮助解决。
没有了兴趣与关爱,我们会“移情别恋”人事物,因为深爱着自己孩子,我们才更要警惕对孩子消极的“移情自恋”,要通过反思稍稍改进一点点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