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见友人困于工作的情绪漩涡,她眉宇间的纠结与眼底的无助,像一层薄雾,裹得人喘不过气。听她絮絮叨叨说着职场里的是非纠缠,说着因他人眼光而起的自我怀疑,甚至萌生了“不如放弃”的念头,我心里满是共情,却也忍不住戳破她的困局——许多烦恼,本就源于把他人的目光当成了自己的标尺。
职场从来不是真空之地,有人的地方便有是非,如同有人的地方便有影子。
她总因同事一句无意的评价辗转反侧,因领导一次未置可否的沉默自我否定,将旁人的只言片语无限放大,最终困在情绪里寸步难行。我同她说起“蝴蝶效应”,并非要渲染焦虑,而是想让她看清:若为小事耗心神,任负面情绪蔓延,最初的一点委屈,会慢慢发酵成压垮心态的重担,本该专注的工作被打乱,本该坚定的脚步也会踉跄。
这时我忽然想起鲁迅的话:“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初读只觉生冷,此刻却懂了其中的通透。这并非教人防身避世,而是一种清醒的取舍——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非议、别有用心的揣测,最有力的回应从不是争辩或逃避,而是转过头,把目光放回自己的路上。就像面对路边无关的喧嚣,不必驻足反驳,更不必因此偏离方向,往前走,便是最好的姿态。
我们总容易陷入“被他人定义”的陷阱,怕做错事被议论,怕不合群被孤立,于是在他人的目光里小心翼翼,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弄丢了自己的节奏。可人生本就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若总盯着旁人的眼光,便会被那些细碎的评价绊住脚步,最终困在他人的言语里,忘了自己真正要去往的地方。
朋友后来慢慢舒展了眉头,我知道她不是瞬间解了所有困惑,而是懂了要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职场的风雨总会有,他人的议论也从未停止,但心有定见的人,从不会被外界的杂音裹挟。
别活在别人的眼里,更别死在别人的嘴里,守好自己的节奏,专注脚下的路,那些纷扰与是非,自会在前行的脚步里,慢慢淡成背景。
如今再回想劝慰朋友的场景,只觉当时思路清明,言语间满是通透。可转念一想,若身陷困惑的是自己,面对职场是非的缠绕、他人目光的裹挟,是否真能如这般清醒,做到不困于情绪、不惑于杂音?
答案未可知,我不禁哑然失笑。
劝人易,渡己难。我们总容易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看得透彻,却难在身处其中时保持从容。或许这便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