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众所周知,精神分析中有关抑郁症的富有创意的著作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的《悲伤和忧郁》一文,发表于1917年。弗洛伊德强调,在他本人或别人的有关忧郁的精神动力学的理论中无论存在如何正确性东西,精神因素不会有充分的解释作用,而只会提高躯体因素的有利作用,他认为躯体因素是疾病的病因学和现象学的内在部分。因此,弗洛伊德相信正是这些躯体因素解释了症状的存在,对这些症状来说不存在精神动力学的解释(如,昼夜节律变化)。
弗洛伊德起先观察到忧郁病人的症状除了有些重要的例外以外,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一个人在因所爱的人亡故而悲伤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情感。这很自然的引导弗洛伊德强调丧失的体验是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但是,弗洛伊德,如同Abraham 一样,相信只有存在心理上的易感性时,丧失才会促发抑郁,这种易感性根源于病人与所丧失的客体的关系--它是一种“自恋性的客体选择”。
或许在精神分析中很少有其它的术语会有这么多定义,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至少弗洛伊德指出客体最初被选择是因为它与理想自我相似或经过一段时间后,客体在病人心中的形象已对自我的特征所灌注以至于病人对客体的爱完全等同于对自己的爱。他相信忧郁只能在以自恋性的客体选择为优势的病人中得到发展,因为对他或她来说,一个被爱的客体的丧失实际上就是他或她的自身部分的丧失。一个人为另一事物的丧失而悲伤,但他是因自身部分的丧失而受到伤害、感到愤怒并最终导致抑郁。
“
父母对孩子核心人格影响。心理学科湖特说父母亲是什么人比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父母亲人格基本健康,如发生单个创伤事件不至于对孩子的核心人格产生太大影响。
”
实证研究显示,早年被父母强烈忽略的人在成年之后,会有莫名其妙的全身疼痛或某一部位疼痛,好像有人在打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机制的假设,如对于一个由于存在优势性的自恋性客体选择而易于患抑郁的病人来说,丧失的经历,无论是精神内部的或是其他形式的,都将通过内向投射促发力比多从外部客体撤回到自我中来。这样,丧失的客体被带回到病人的自我中,如在一段令人回味的话中所描述的“客体的阴影侵袭了病人的自我”。抑郁病人常因一些错误而尖刻、无情地谴责自己,但实际上这些错误是丧失的客体所“犯”的,并非病人自己,弗洛伊德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然而,由于丧失的客体目前存在于病人的自我中,对客体的攻击就采取了攻击自我的形式。为了扩展这一个描述,弗洛伊德将自杀设想为自我企图用以破坏丧失的客体--目前是被憎恨的客体,但是因为丧失的客体现在存在于自我之中,病人必须将自己彻底毁灭,即使其目的仅仅是想毁灭其中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被描述为“抑郁是指向自己的愤怒”此概念对于我们的精神动力性变态心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所以从防御机制角度来说,抑郁症患者“攻击性”没有办法向外攻击,所以全部转向自身。
抑郁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抑郁症患者有很强大超我意识,恶性自恋。那么最高级别的自恋就是自杀。我国著名心理专家曾奇峰教授曾经描述过,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时候刀子都不舍得对准别人。可想自己有多自恋。
精神分析理论提出抑郁有如下特征:被丧失所促发、反映了转向自己的攻击性、是对自恋性伤害的反应等,它还对抑郁进行了临床描述,这些描述生动地刻画了抑郁病人的幻想和内心体验,所有这些使得精神分析理论对忧郁这一主题所做的贡献堪称一笔不朽的遗产。然而,总体来讲,目前在临床上对罹患抑郁的病人的治疗中,精神分析的理论和精神分析的治疗都没有起到主要作用。对这些病人来说,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措施,在轻度的、非忧郁性抑郁病人,认知、人际关系、和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也会产生确实的疗效。
所以人必须在关系中,才可以呈现自己。抑郁的人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己制造的世界。所以这也反映了自己在成年期间时常将自己的心理机制退行到孩子时期,所以大部分神经症的问题都是反映出来患者在自己的肛欲期没有处理好关系,造成了创伤。
肛门期
肛门期(anal stage)约1.5~3岁,动欲区在肛门。在这一阶段,由于幼儿对粪便排泄时解除内急压力所得到的快感经验,因而对肛门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因此获得满足。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为了养成子女良好的卫生习惯,多对幼儿的便溺行为订立规矩,加以训练。如果父母的要求能配合幼儿自己控制的能力,良好的习惯可以因而建立,从而使幼儿长大后具有创造性与高效率性。如果父母训练过严,与儿童发生冲突,则会导致所谓的肛门性格(anal character)一种是肛门排放型性格(anal-expul-sive character),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放肆、凶暴等;另一种是肛门便秘型性格(anal-retenive character),如过分干净、过分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忍耐等。因此,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应注意儿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过严。
最终所有咨询与治疗都是要消除过去对来访者的限定,要来访者“背叛”自己的过去,使其充分的活在当下。
这和佛教的觉悟差不多,都是让人时刻活在当下。现代精神分析观点也是用当下疗愈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