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到的叙述角度
p31、p36
讲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与作者的价值观相反)
仅作为叙述的立场
仆人奴子的身份:
崇尚护主、谨慎立言;做狗咬狗、概不负责(传奇);佯装公允,话里有话
反世俗立场:
传街头巷议,似通达世情俗语;(现实属性)
驳流言蜚语,体恤诸看官心理。
(一言蔽之,好的不好的,都是我讲给你听)
“我辈”代言人(秘史叙述):
宫廷一员,耳读目染;此中猫腻,就在此言。
“我”(“我辈”的多重身份)
作为“故事”叙述者——一个功能人物
作为“人物”的评价者——隐含作者的中介
作为“事件”情境的亲历者——参与组成故事本身
讲述 telling
叙述者往往直接现身,将头绪纷杂的事件或场面串联成一个井然有序的故事。进行必要的说明,对人物做出评论
展示 showing
叙述者只作为反映者往往不出现,忠实呈现情形
反讽
语言反讽: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想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遗憾的相反。语言技巧,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大叙述、正话反说。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
情景反讽:又称为命运反讽,指不受人的意识行为控制,是一种意料之外,是观察者期望落空的过程和境遇。
戏剧反讽:让读者或观众得知某个情况,而剧中人物或角色不知的手法
人物分析
殿下:
从神到兽,逐渐揭露其真面目
是一个不敢评价,说不上是敬畏还是惧怕的形象
殿下的“真实”是良秀艺术至境作品的“原型”和现实本质的缩影
殿下是一个艺术品的消费者和评估者,更是良秀艺术创作的现实语境的代表
良秀:
从兽到神,表现艺术作为人类意志性行为的崇高性、严肃性
良秀是否有意让自己被杀死
是。女儿也知情。
良秀为了成就艺术而放弃了亲情、放弃了一切。
艺术家与权势的关系
艺术家受制于艺术冲动:不是艺术家创造了艺术,而是艺术创造了艺术家
艺术活动受制于权势:艺术的劳资和供养
权势制约艺术制约自由意志的艺术家
良秀之死(目标 为艺术而艺术,实则为 为生活而艺术)
带有一定反抗性,在现实面前显得无力。艺术家的自由创作与现实生活再也无法苟安,从而走向毁灭。
完成。艺术至境和现实地狱的双向显现。
追随。“有女儿的地狱”和“没女儿的地狱”,两个地狱,良秀当然选择“有女儿的地狱”
芥川=良秀?
描写丑,表现丑。
外貌丑,心灵丑。
冷峻理性(艺术创作姿态)
多愁善感(生活中的自己)
虽画想象,实写现实。
“摹仿的现实”(加入作者的思想)和“表现的现实”
芥川的“为了了解人生,他不是去观察街头的行人。毋宁说,是为观察街头的行人,才先去了解书中的人生。”书本现实主义
芥川“从书本到现实”(理想的现实主义)
“艺术至上”,为艺术而死
反对艺术至上,与唯美派论战 对艺术的执着
理性与情感的冲撞
刺青:女子的物化
残酷的美 毁灭 疼痛
美的落差感
真实的感官体验
自我体验
艺术至上,为艺术而艺术
艺术灵感授之于生活
政治环境中被压抑的艺术家的典型 苦厄的艺术家
讽刺艺术至上,艺术至上的悲剧
崇尚“徒劳”,雪国,爱的徒劳。这里则是艺术至上的徒劳
死亡瞬间与艺术臻境
艾伦·坡的“美”之阐释
忧郁、死亡,最靠近美。
艺术中介化死亡为美感。
《地狱变》内涵
将至美的生命毁灭的行径是至丑
闪现至丑的毁灭瞬间
目睹至真的灵感闪现
艺术至美的至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