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修行,从来不是用一把新钥匙否定所有旧锁。就像登山,有人从南坡起步,有人选择北麓,途中所见的风景各有不同,但若因自己偶然撞见一片云海,便断言其他路径的攀登者都是徒劳,未免失了修行的本味。
修行是理解不同阶段的局限,而非用当下的认知鞭挞过往的自己与他人。 那些急于否定过去、轻慢他人的时刻,往往藏着对“确定性”的执念。仿佛只有通过否定他者,才能巩固自己此刻的“正确”;只有割裂与过往的联系,才能证明当下的“觉醒”。
可真正的觉悟,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它像一口深井,既容纳得了初学时的浅见,也盛得下进阶后的洞见,新旧之间不是对立,而是层层沉淀的阶梯。
“觉悟是幻”,是怕人在“开悟”的概念里筑墙;今日说“反应是常”,是怕人在“破执”的念头里设障。墙也好,障也罢,本是心头的影子,你若不盯着它问“是真是假”,它自会随光而散。剩下的,不过是风来挡风,雨来撑伞,困惑时皱眉,清明时舒展——本就是这样,溪水淌过石头,该转弯时转弯,该奔涌时奔涌,从不需要给每一朵浪花贴个“执着”或“觉悟”的标签。
寻常巷陌,听见狗吠便抬头看看,闻到饭香便加快脚步,所有的反应都是当然。